关于破解难题、共塑和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

2025-01-14 22:37:3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王福亮

  内容: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的关键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午托、家庭教育缺失、教师负担加重、学校设施老化以及特殊学生教育需求的增长。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也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实地走访部分中小学校,与基层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汇总了部分相关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据此提出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学生午托与教师疲惫。在多数城市,学生午托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这一制度的实施却往往依赖于教师的额外付出。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超过80%的公办学校提供学生午托服务,而其中有近半数学校的午托管理完全由教师承担。教师们不仅需要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需在午休时间承担起看管学生的重任。长此以往,教师的身心疲惫不堪,直接影响了下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课外托管时间的延长,也让学生在校时间大幅增加,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长时间在校的学生中,有近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缺乏家庭温暖的他们,更易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意识的缺失。在部分公办中小学校,由于家长自身教育水平有限或忙于生计,家庭教育意识普遍缺失。他们往往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忽视了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现象不仅导致孩子在学习上缺乏必要的支持与引导,更在性格塑造、情感发展等方面留下隐患。

  3.教师负担过重。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教师兼职班主任的现象屡见不鲜。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其中,有近七成的教师表示,自己经常感到身心疲惫,难以兼顾工作与生活。这些教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需负责班级管理、学生心理辅导等多项工作。这种“一人多职”的工作模式,使得教师的工作负担空前加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

  4.学校基础设施老化。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部分公办学校的基础设施已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教室拥挤、设施陈旧、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体验。

  5.特殊学生教育问题。在小学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面临特殊的学习需求。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忽视这些特殊学生的存在,导致他们在学习上遇到重重困难,甚至产生自卑、厌学等负面情绪。

  6.临聘教师问题。中小学临聘教师教师流失率的攀升,使得教师替换速度加快。此种情况不仅对教师个人权益构成侵犯,更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亟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

  二、原因分析

  1.资源分配不均。当前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存在显著的分配不均现象,导致部分学校在学生午托等教育服务上过度依赖教师的额外付出,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和资源配置。

  2.社会经济压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家长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时间紧张的问题,导致他们难以充分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意识普遍缺失。

  3.教育体制问题。现行的教育体制可能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健康,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4.财政投入不足。政府对教育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5.特殊教育支持不足。对于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当前教育体系往往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缺乏专业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6.临聘教师待遇问题。中小学临聘教师与在编教师面临同工不同酬的困境,且未得到应有的社保保障,特别是在8月及1月等准备开学的月份,其社保权益未获充分保障,加之工作量繁重,导致教师流失率上升,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育质量。

  三、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减少对教师额外付出的依赖。

  2.通过社区教育、家长学校等方式,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度,强化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3.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避免过度劳累,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服务,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

  4.增加对学校基础设施的投资,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以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5.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平等和高质量的教育机会。

  6.确保临聘教师享有与在编教师相同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包括社保保障,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7.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确保教师的权益和职业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8.确保相关教育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对执行不力的情况予以监督和纠正,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9.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