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打造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我省旅游业全面提质升级的提案

2025-01-14 22:37:0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民建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作为旅游大省,广东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集聚地。2024年上半年广东接待游客近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000亿元,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也提出,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业全面提质升级。

  一、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我省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各地区之间政策不同,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各成体系,缺少沟通交流合作,地区间联系不紧密,导致盲目同质开发、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极大影响区域旅游整体的协同发展。

  (二)旅游产品供给不平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品质旅游需求。珠三角地区的旅游产品个性化、吸引力强。而粤东西北地区的旅游产品供给质量较低,整体的管理与服务水平相对不够高。

  (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影响人民群众的旅游体验满意度。一些地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节假日期间,景区拥堵、停车难、如厕难问题频现;旅游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导致游客出行前规划困难;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地区存在欺客宰客现象等。

  (四)专业人才紧缺,制约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是旅游业整体缺乏招人、用人、留人的人才机制。二是珠三角地区旅游专业人才队伍仍有缺口,尤其面向出入境游客的外语、会议会展、科技数字、研学等人才仍有紧缺。三是粤东西北地区因地理区位的劣势,经济不发达,福利保障不完善,吸引专业人才难度加大。

  二、有关建议

  (一)优化全省旅游布局,促进旅游业协同发展。一是在省级层面出台世界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或地方性法律法规,划“红线”,定“底线”,明确“高压线”,避免低端化、低品质、低水平开发,造成重大损失。二是在省旅游工作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成立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理顺机制体制,整合资源,高效统筹,科学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三是由省文旅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吸纳重要的企业、协会,共同建立全省旅游互联互通平台和数据共享中心,促进城市间的深度旅游合作和协同联动。四是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成果转化,加强资源利用开发。

  (二)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文化旅游业。一是充分发挥广州千年商都和岭南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协同佛山、肇庆,重点建设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交相辉映的国际化都会文化旅游区。二是依托深圳科技之都,协同东莞、惠州,重点建设科技文明与时尚文化相得益彰的国际化动感活力文化旅游区。三是进一步提升珠海区域门户枢纽的作用,加快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协同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联动中山、江门,重点建设海洋文明与休闲文化共生共融的国际化休闲度假胜地。

  (三)统筹建设高品质沿海文化旅游带。高效整合周边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滨海旅游公路、港珠澳大桥等,加快海岸、海岛、海域串联开发,延伸到海岛、湖泊、古村古镇沿线,打造一批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度假区、海洋养生康养度假区、海洋文化风情渔村、星空海岸旅游营地等,加快“串珠成链”,共同打造贯通珠三角东西两岸、联动港澳的滨海文化旅游带,形成潮汕海岸、客家海岸、丝路海岸、渔家海岸等特色风情线。

  (四)打造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韶关、梅州战略节点城市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通过生态特别保护区创建,推动完善的生态旅游公路建设,成为优美而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景观带,保护与修复等级、价值比较高的古(驿)道,激活周边特色村落与文化遗存。

  (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系统强化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设国际标准的游览、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旅游接待与生活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服务标准,提高旅游管理水平。二是打造全球一流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主客共享的服务空间,进一步完善旅游咨询、集散体系、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功能。三是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提升自驾游和自助游服务体系,推动建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完善交通节点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功能区旅游标识系统,优化旅游服务环境。

  (六)强化人才支撑,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一是给予对文旅企业员工培训补贴等支持政策,推动从业人员素质持续提升。二是加大旅游业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新技术与新业态人才、旅游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七)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一是纳入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符号,形成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业态,推进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等融合业态迭代升级。二是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业更深层次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融合,与工业、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双向嵌入。三是突出“地方感”,以岭南文化为灵魂、以自然生态为依托、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创意经济为引擎,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岭南特色的“文化IP”和周边产品共同构成乡村文旅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