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用新技术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2023年全省规上食品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223亿元、占全国的9%;纺织服装营业收入4728亿元,占全国10.3%;智能家电实现营业收入16995亿元,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产量全球第一。我省传统产业具有产值规模大、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占有率高等发展优势,但也存在转型难、政策精准度不够、产业高端化不足等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创新支撑不够,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三不四缺”难题。企业“三不转”掣肘问题突出,数字化转型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试错成本高,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行业企业营收压力大、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在转型过程中存在“转不了”“不敢转”“不会转”难题。转型资源“四缺”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缺先进技术,传统产业企业自身研发力量薄弱,与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难以获得先进技术供给;缺创新人才,传统产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吸引力不足,科技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缺专业机构,当前市场上缺少能够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服务商,使得企业难以获得转型升级所需的“智力支持”;缺金融服务,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投资大、回报慢、风险程度高的传统产业融资意愿不强,审批较为严格,使得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二是部分地区对传统产业存在认识误区,靶向支持政策精准度有待提升。有些地方实践中对传统产业发展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传统产业就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把传统产业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联系起来,甚至片面认为传统产业就等同于低端、等同于落后、等同于淘汰,导致在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中出现“重新兴产业、轻传统产业”现象,甚至忽视传统产业合理布局和市场实际需求,“一刀切”淘汰传统产业。靶向支持政策精准度不够,现有产业政策与日益细分的产业转型需求不匹配,企业“疑虑多、吃不准、决策难”。有企业负责人反映,当前产业政策在企业起步阶段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但面对日益精细的转型需求,企业往往觉得“不解渴”,亟须对传统产业细分行业转型提供更加细化、精准的政策支持。
三是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不高,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广东传统制造业存在“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比如,被称为世界玩具之都的汕头市澄海区虽拥有1万多家玩具企业,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但是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端化发展能力不足,未能诞生出与迪士尼、乐高媲美的世界级品牌。此外,广东传统制造业存在品牌创新不够、品牌效应不强、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为促进我省传统产业深度转型,提三点建议:
一、深入实施技改赋能行动计划,支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智能家电等传统产业工业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工艺流程现代化、产品发展高端化,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高水平谋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机构。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先锋设计师”“首席工匠师”三师培育工程,加大力度在传统产业领域引育一批“大国工匠”和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加大企业转型升级资金支持,通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银行贷款、市场资本等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二、引导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传统产业观,在分配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资源时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一视同仁,支持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定出台精细化转型升级政策,分门别类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行动,加快推动家居、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深度改造升级。实施新一轮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在传统制造领域大力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帮助企业“扩内需、降库存、活资金”。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链式改造”,支持供应链龙头企业、产业链牵引(平台)企业等组建产业生态联合体,组织实施数字化改造,引领带动传统产业上下游企业整体高效转型。
三、推动传统产业产品设计和开发创新应用,深入实施工业设计赋能行动,以工业设计促进产品推陈出新,在传统行业积极培育升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争创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创新产品培育推广活动,举办“百千万工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果展,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区)创建国家“三品”战略试点示范城市。强化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落实“广东制造”质量品牌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品牌质量提升培训活动,支持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粤商品牌服务和推广平台,全力打造广东“品牌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