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当前,灵活就业已成为一种重要就业形式,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零工市场快速发展,为供需双方提供了更加灵活和经济高效的劳动力配置方式。广东作为异地务工人员大省,在零工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广州为典型代表,作为零工就业市场的先发之地,得益于多样化的专业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已建立27个零工市场,市场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但随着零工市场的迅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零工市场定位有一定局限,中高端灵活就业潜力尚未发掘
当前,零工市场与就业驿站大多围绕“南粤家政”共创共建。就业人员方向也着重于传统家政、酒店餐饮等线下就业领域,对于新兴的中高端创新型人才就业领域,存在明显的服务空白。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创意型人才倾向于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但零工市场在这一方面的定位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未能充分利用好各地区的产业优势,构建特色化、多元划的服务体系。
(二)零工市场数字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零工招聘具有短时性的特点,招聘信息不同步是长期困扰零工市场的难题。有求职者就曾遇到,根据平台招聘信息拨打联系电话进行应聘,招聘公司已招聘到合适人选,不需要再招聘该岗位的情况。长此以往,容易降低求职者对平台的信任度。
(三)零工市场运营模式缺乏创新性
目前,零工市场或就业驿站的推广主要依赖传统的宣传方式,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新媒体等现代营销工具来扩大影响力。完全以基础公益就业服务为主的运营模式,缺乏竞争性,难以吸引和满足现代求职者的多样化需求。
(四)零工市场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有众多行业徘徊在零工市场之外,能有效担当零工市场“中间层”的主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专业化的行业性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稀缺,各行业间的关联匹配度还处于较低水平。零工市场涉及职业介绍、合同签订、纠纷处理、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多种职能,但现有的零工市场还有待提高服务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五)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灵活性欠缺
2024年6月1日,我省《关于单位从业的灵活就业劳动者等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增加部分为建立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从原来的8类特定人员群里范围扩展为10类,新增基层快递网点从业人员、运输司机,由从业单位按月申报。但是,还有部分如建筑工地工人、餐饮、大型活动服务人员等,他们的工资是日结方式,且当天结算工资后就结束劳务关系。目前,工伤参保政策暂时不能按日购买,对这类人群的工伤保障缺乏参保的灵活性。
二、对策建议
(一)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定位服务人群
根据各地特色产业的需求,结合零工市场的特点,定位重点服务人群。一方面,既要确保传统户籍失业人群的就业服务,另一方面,又要紧扣零工市场的新趋势新特点,做好年轻群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合创新金融、现代商贸、生命健康、数字产业、文化创意等专业行业需要,重点关注具备相关技能的零工人员,如网络直播、电商客服、创意设计等岗位,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人群定位。
(二)提升就业服务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
健全平台-公司-用户反馈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更新系统,确保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发建设线上零工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供求登记、在线交流对接、结果确认、线上结算等“一网通办”服务。此外,强化各地零工市场、行业协会等的信息联动,通过信息平台开展定期会议等形式,加强岗位信息的互通共享。
(三)打造各具特色的零工市场品牌
探索创新运营模式,放宽运营机构的服务运营范围,构建第三方参与共建的零工市场机制,吸引人力资源机构、社会资本等参与建设和运营,兼具公益性和市场化特点,全方位保障零工市场的有序发展。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就业服务品牌,结合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通过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策略等方式,吸引更多企业、求职者关注和参与,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提升零工市场服务的综合质量
加快建立符合实际、高度匹配企业和劳动者需求的零工市场 “新标准”。定期汇总分析求职人员信息、招聘岗位信息、匹配结果信息、工资价位信息等相关数据,动态掌握灵活就业供求变化趋势。针对零工市场的特点和行业需求,推动教育机构和行业协会提供系统、实用的培训内容,帮助零工人员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五)进一步完善灵活就业人员保险保障机制
借鉴宁波市政府推出的“灵活保”政策,进一步完善我省适合本地灵活就业人员的专属意外伤害保险,加强其参保周期的灵活性和覆盖面。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个人缴费负担,提高保障水平。同时,建立数据统计与监测机制,定期对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就业情况、保险参保率等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需求和服务缺口。此外,加强对保险产品的监测和评估,确保保险服务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