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郊野公园区别于城市公园,通常位于城市近郊,以山体、林地、水系、湿地、田园、野生动植物、乡村及历史文化遗存等资源要素为基础,是具有一定的观赏游览、休闲游憩、体育健身、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功能的公共开放空间。《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中强调,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建设一批示范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山地公园、郊野公园。郊野公园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户外休闲需求上具有显著优势:相较于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场景,郊野公园更加靠近聚居区,具有区位优势;对比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有更大的空间,生态条件更好,能够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功能,更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城市化程度高,人民群众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旺盛,但郊野公园所需要的自然条件和我省客观上的自然资源供给存在矛盾,让我省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既困难又迫切。我省郊野公园存在的问题有:
一、郊野公园供给量不足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
根据第三次全国公园资源调查,广东省共有26处国家级和省级郊野公园,分布在21个地级市,人均拥有面积只有0.0003公顷,远低于0.05-0.1公顷的国际通行标准,且目前广东省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较为分散,覆盖范围有限,多以“地方为主,分段管理”模式,土地权属复杂,难以整合资源融合发展,与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二、公园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郊野公园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原本的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冲击。比如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有野生猕猴定居,原本丰富的植被资源就能为猕猴提供食物,但游客投喂现象严重,现园内猕猴的平均人类来源食物占比近7成,营养过剩体重超标,活动半径缩小,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三、郊野公园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我省郊野公园整体功能较为单一,以游憩休闲为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特点的独特体验产品较少,文化内涵不够丰富,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联动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道路、停车场、游步道、科普教育基地等配套还不够完善。
为此建议:
一、科学合理规划布局
一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区位交通、人口分布等因素,编制全省郊野公园系统规划,科学确定总量和功能定位,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布局。二是可采取“1+X”或“一市一园”模式,逐步实现每个地级市至少拥有一处高水准郊野公园,切实提高人均郊野公园面积。三是在县域层面推进乡镇级郊野公园建设,方便群众就近游憩,缓解大城市郊野公园压力。四是将郊野公园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合理保障土地资源,通过土地储备、旧址改造等方式获取增量土地资源;对于已规划的郊野公园用地,要严格落实保护措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注重生态优先,统筹协调
一是坚持自然本底为先,因地制宜选择树种,优先利用本土乡土树种,避免外来物种带来的生态风险。二是开展全面科学的生态调查评估,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在自然资源条件好的地区,考虑建设占地面积较大的郊野公园,轮流开放不同板块,开发和养护相结合。四是宣传教育和严格监管执法相结合,让游客游览郊野公园的同时,形成爱护环境,科学游玩的意识素养,加大郊野公园内的巡逻保护,坚决查处破坏生态行为。
三、完善功能规划,提高产品质量
一是科学评估区域需求,合理确定郊野公园的功能定位,既要满足大众游憩需求,也要发挥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二是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禀赋,深度挖掘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红色基因等元素,创新文化体验产品。三是充分利用郊野公园所在地不同的自然资源,发挥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元素的各自特色,开发亲子、户外运动、康养等差异化、个性化的休闲体验活动,满足多元化需求。四是立足当地郊野公园的自然条件,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显著冲击的情况下,推进文旅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郊野公园+文旅商品、旅游线路、体育赛事等产品组合,挖掘产业发展潜力。五是制定郊野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加强道路、停车场、步游道、标识系统、科普教育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新增或升级改造游客服务中心、休憩区、餐饮区、儿童活动区等设施,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