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先后提出,要构建和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要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2023年,我国餐厨垃圾收集量达1.08亿吨,餐厨垃圾中有机质约占干重的90%,热值高,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少,资源化价值高。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多、城市化程度高,厨余垃圾产生量大,例如2023年深圳市厨余垃圾量就有225万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更应重视。2024年4月发布的《广东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废弃油脂等厨余垃圾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水平。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我省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影响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问题有:
一、餐厨垃圾收集率和分类率低
餐厨垃圾约占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30%~50%,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可达70%。到目前为止,我省餐厨垃圾回收系统还不成熟,分拣效率较低。虽然近五年餐厨垃圾合法收运处理率持续上升,但很多欠发达地区没有有效实施垃圾分类,最高的深圳餐厨垃圾分类率也只有26.1%,没有经过分类的垃圾,只能焚烧或填埋,造成资源浪费。垃圾分类是提高餐厨垃圾收集水平,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的关键前提,较低的餐厨垃圾分类水平导致餐厨垃圾收集率较低,无法进一步提升餐厨垃圾的资源化程度。
二、当前主要处理方式弊端大
当前我省餐厨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超50%依靠填埋处理,约38%进行了焚烧处理。填埋餐厨垃圾时产生的沼气中含有大量甲烷,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约25倍。焚烧餐厨垃圾时由于餐厨垃圾含水率高,需要消耗大量化石燃料,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二噁英等致癌物。可见无论是“一埋了之”还是“一烧了之”,不仅无法有效利用餐厨垃圾中的热值,且带来较高的碳排放。
三、新的资源化处理技术和方式还不够成熟
厌氧发酵、直接烘干作饲料、好氧堆肥等新的处理方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厌氧发酵属于集中处理方式,包括好氧堆肥工艺、直接烘干作饲料属于分散处理方式。集中处理难点在于收集和运输,处理工艺的缺陷会因处理规模大被放大。分散处理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较差,由于处理规模较小,废气废水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居民投诉多,“邻避效应”导致选址困难。
为此建议:
一、源头治理,规范垃圾分类和收运
以垃圾分类为抓手,提高社区餐厨垃圾分拣率。一方面要求餐饮单位设置符合规定的油水分离装置或者油水隔离池等设施,单独设置收集容器。加强食品加工、餐饮服务单位餐厨垃圾台账、转运联单的规范管理,及时掌握餐厨垃圾变化情况,确保餐厨垃圾“应收尽收”。另一方面优化运输网络,合理安排收运频次、时间和路线,推广“车载桶装、换桶直运”和定点定时、错峰收运方式。加强运输车辆管理,密闭运输,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二、逐步淘汰落后处理方式
一是在碳汇制度上发力。建立餐厨垃圾处理碳核算和评价机制,明确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碳排放核算边界、核算方法等内容,将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纳入碳市场,以市场机制为引导,淘汰落后产能,给予企业降碳收益,降低餐厨垃圾处理碳排放量。二是限制餐厨垃圾焚烧,取消焚烧厂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减少餐厨垃圾处理费补贴,逐步淘汰落后技术及产能。
三、科技赋能,发展资源化处理技术和方式
一是鼓励餐厨垃圾资源化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如餐厨碳化技术、餐厨垃圾高温厌氧技术、餐厨垃圾干式厌氧发酵技术等。二是对现有集中式餐厨垃圾厌氧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数字化监管手段,对餐厨垃圾产生、收运、处置及资源化产品去向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三是支持拥有餐厨垃圾处理新技术的企业做大做强。在招投标环节,不过分看重企业过往业绩,对具有资源化新技术的高新企业给予加分。加强科技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估,鼓励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四是将餐厨垃圾处理行业接入其他产业链,充分利用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和热值。例如在县域及农村地区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可将副产品沼气、饲料销售给下游消费者;在城市附近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可以通过热分解法制作生物燃油。五是配套支持政策,加强社会宣传,增加餐厨垃圾企业提高资源化利用率的动力。例如将配套绿色金融政策,对减污降碳效果突出的餐厨垃圾处理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利息补贴;引导社会主动使用碳循环产品,增加绿色产品的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