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十五运”为契机,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提案

2025-01-14 22:36:07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2025年,粤港澳将首次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这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里程碑,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加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体育事业发展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建议以“十五运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一、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不足,缺乏体育消费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以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竞技体育产业、体育表演业、体育旅游业等新兴体育消费产业占比较少,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有待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尚未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形成区域个性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体育“新名片”,也没形成激发体育消费潜力的长效机制。当前,新兴体育竞技项目比赛仍以场馆补贴、职业俱乐部补贴、消费端补贴、赛事补贴为主,街舞、滑板等新兴体育竞技项目尚未有成熟的体育竞技模式,未形成产业链和产业联动。

  (二)赛事资源分布不均衡,缺少知名体育品牌赛事

  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办赛经验存在差异,部分地区赛事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赛事资源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和香港,其他城市资源较少,限制了区域内的协同发展。赛事持续时间短、场地不固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体育品牌赛事较少。

  (三)体育基础设施布局不均,共享机制不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体育场馆等体育基础设施在规模、数量和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体育基础设施数量多、规模大、设施完善,而其他城市则相对匮乏,且功能单一、设施陈旧。此外,体育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赛事资源、信息无法有效整合利用,影响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协同利用。

  (四)体育文化交流深度及传承创新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交流还不够深入,传统体育赛事市场化运营艰难。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面临传承断档和失传问题。传统体育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分布不均,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圈建设还有待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体育交流还不够充分,体育交流平台还不够多。

  二、相关建议

  (一)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突出体育消费引领功能。借鉴北方“冰雪经济”发展经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GDP贡献度。深挖体育消费潜力,围绕竞技体育产业,构建体育表演业、培训业、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集群,形成示范和引领作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群做大做强,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如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博览会、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文化节等活动,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手段进行精准营销,吸引更多体育爱好者和消费者前来体验。增加体育科研投入,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体育科研,提高体育科研知识成果产出,形成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二)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体育品牌赛事。围绕“十五运会”,加强赛事组织和服务保障工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合粤港澳三地资源,对粤港澳竞技体育系列赛事进行统筹规划,提升综合影响力。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体育赛事IP(如香港的赛马、澳门的赛车、广州的足球等),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体育赛事协同共建格局,优化提升现有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水平,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体育资源和优越的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和举办国际高端体育赛事,培育粤港澳大湾区优质体育明星。

  (三)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场馆跨域使用。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场馆,各城市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场馆建设种类。经济基础雄厚的城市应关注体育场馆的土地利用率,建设集约、高容积率的体育场馆;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的城市应注重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优先建设体育公园、社区体育中心等。推动体育场馆跨域使用,鼓励港澳资金投资内地场馆建设,利用特色场地提供多样化体育服务。

  (四)以同源文化为纽带,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深度交流合作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和创新,深挖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和特质,支持醒狮、武术、龙舟等具有岭南特色的体育文化交流。创建粤港澳青年体育联谊交流平台,融体育交流、文化展示、教育引导为一体,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深度交融,以体育为纽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圈建设,加强粤港澳三地以及与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合作,传播体育正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为体育强国建设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