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我省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案

2025-01-14 22:43:18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底,广东共有相关人形机器人企业63家,排名全国第一,全国约57%的供应链企业在大湾区。经工信部评定,2022年我省创建19个国家级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位居全国第一。而作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基础,2022年,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616.4亿元,预计到2025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 2023年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16.88万套,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产业发展处于全国第一梯队。我省现已初步建立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集成应用”全产业链,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有:

  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

  一是精密减速器等关键部件仍以进口为主。国内RV(旋转矢量)减速器市场主要被纳博特斯克、住友等日企垄断,2022年纳博特斯克占据我国52%市场,浙江双环传动、宁波中大力德以及珠海飞马等国内厂商市场份额仍较低。二是工业软件“卡脖子”严重。机器人生产线工业软件技术壁垒较高,国内机器人行业工业软件几乎完全依赖德国西门子、美国微软等欧美厂商。

  二、大模型驱动不足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是通过AI大模型加持实现通用性,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着大量跨模态任务的挑战,大模型多模态数据融合、大模型指令生成速度、大模型泛化及涌现能力等不及预期,以致人形机器人缺乏理想的“云端大脑”,无法获得深度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可靠决策、多模态感知、实时精准运控等能力。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数据不足、算力不足、人机交互安全性、长尾场景等挑战,急需突破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推动机器人“大脑”快速升级。我国在支撑人形机器人发展的自然语言处理、运动控制等AI大模型技术方面与美国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应用场景需进一步开拓

  目前受产品成熟度较低、生产制造与维护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消费者为刚性应用以外的需求买单;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还面临高价值应用场景有局限,商业化落地较难的问题。据相关企业反映,行业内缺乏真实应用场景中试验证平台,国产机器人到真实产线尤其是高端工艺段验证试错成本很高,很难在下游用户中投入应用。另外,国产机器人应用主要集中在搬运、码垛等中低端工艺段,国外产品占据焊接、装配和检测等中高端工艺段。家具、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行业装配、检测等多个环节仍以人工为主,机器人使用密度还不够高。

  四、专业型人才短缺

  机器人行业软硬件高度融合,国内省内复合型、工程型人才仍相对紧缺。具体而言,当前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专业人才屈指可数,一方面由于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运动控制、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属于初期探索阶段,真正参与人形机器人研制的技术人才相比传统机器人行业少。

  建  议

  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国产替代

  省科技专项加大对机器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零部件开发支持,引导产业基金加大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研究起草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文件,加大对行业发展政策、金融、人才要素等方面支持,在全省范围内统筹开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空间规划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通过财税政策鼓励链主企业加大项目研制投入力度,加快行业产业资源整合,形成符合商业规则的研制资源集约化合力,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龙头企业在省内设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自研和并购结合,突破专利技术壁垒。

  二、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发展

  贯彻落实《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制定出台引导性政策,支持创新平台、龙头企业加强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合作,推动整机、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共性技术攻关,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推动云端和边缘端智能。支持头部科技企业牵头推动构建领先的机器人操作系统,研发具备泛化能力和强鲁棒性的机器人技能学习大模型。

  三、协同拓展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落实“机器人+”应用行动,加快国产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家电等我省优势终端领域应用,研究建设国产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支持开展国产人形机器人技术试验和产品验证。出台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支持性政策,扩大农业、医疗、家政、建筑等领域人形机器人应用,跟进国家在医疗、养老、矿山、电力等领域人形机器人准入标准制定。

  四、提升专业人才供给能力

  鼓励人形机器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培养跨学科融通、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当前国际产业竞争和地缘政治格局下,充分发挥我国社会稳定和产业集聚等优势,结合国家和省有关人才专项,扩大国际技术移民,为国际人才提供优越就业创业环境,重点从中东欧、俄罗斯、以色列、美国等引进人形机器人领域高端技术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