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培育发展人工智能,赋能广东省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提案

2025-01-14 22:43:1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我省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我省传统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在全球和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传统优势产业占全省规上工业三成以上,我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有六个产业集群属传统产业范畴;2023年,全省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4.7万亿元,占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31.2%,是广东第一大支柱产业;在202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数综合排名中,广东互联网发展水平、网络安全指数均排名全国首位。这些坚实的产业基础为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建议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势态。

  一、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协同困境

  传统制造业全流程、全价值链的智能化改造推进缓慢,未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全局优化效能。当前广东省传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不够紧密,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不足,导致优化效率低下。此外,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存在差异,使得产业链整体优化面临诸多困难。

  (二)数据管理短板

  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加之工业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滞后,阻碍了人工智能模型的有效训练与应用。一方面,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数据资源分散、孤岛现象严重,影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数据安全保护意识不强,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尚不健全,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较高。此外,部分企业对数据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数据管理和利用机制,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应用。

  (三)技术融合难题

  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关键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能力薄弱,比较依赖外部技术供应,导致技术迭代更新滞后,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一方面,部分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另一方面,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尚不完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此外,部分传统产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有限,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应用。

  (四)人才短缺瓶颈

  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与传统制造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限制了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应用,导致技术落地效果不理想。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激烈,部分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此外,传统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求,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

  二、对策建议

  (一)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扶持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促进产业链智能化协同,拓展工业互联网在传统产业的覆盖广度与深度,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大视觉等技术的研发应用。率先在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平台企业推广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研发设计、生产排程、设备运维等环节协同优化。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成本。

  (二)打造产业数据中枢

  一是加快建设省级制造业数据管理平台,整合传统产业供应链、生产流程、销售渠道等环节数据,打破企业间数据壁垒。二是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数据联盟,统一数据标准,实现零部件供应商、整机制造商和销售商数据互联互通,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海量、多元且高质量的数据资源。三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制定数据安全监管机制,加强数据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数据安全意识。

  (三)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一是出台奖励科技创新支持政策,鼓励一批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如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实验室、研究所等)积聚发展,形成人工智能创新资源集聚,加快推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产装备等的创新迭代。二是开展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和系统解决方案优秀集成商评选工作,遴选业内智能化改造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进行重点培养,打造传统制造业人工智能化标杆。三是开展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专项资助计划,比如人工智能视觉检查、人工智能仿真测试等,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在企业落地落实。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在地方高校和职业学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科,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心,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支持企业依托高校开办培训项目,推动技术人才加强实践经验累计,为企业培育一批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懂生产制造的复合型人才。三是鼓励企业制定人才计划培养高级管理、核心技术人才,形成企业人才“蓄水池”,以高水平团队氛围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四是建立人工智能人才专项基金,对青年人才的突出课题成果进行奖励,对骨干人才的卓越项目研究成果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