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除食用以外,海藻还是新资源新产品挖掘的宝库,海藻生物制品市场大,用途广,绿色环保,兼容海陆多元应用场景,为大宗生物原料、生物医药和固碳增汇领域的新兴产业方向,是经略海洋开疆扩土的关键抓手。广东省阳光充足、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大、海藻资源丰富,发展海藻产业潜力巨大。通过绿色高质量开发,可望突破海陆资源及生态容量安全的羁绊,拓展未来发展空间。目前我省海藻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产业集群规模小
由于长期重鱼轻藻发展模式,我省大型海藻产业规模较小,据省自然资源厅2023年公布的数据,我省海水养殖藻类年产量6万余吨,占全国比例为2%,远低于福建、山东、辽宁等省(三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90%以上)。微藻产业领域,我省曾是全国最大的螺旋藻产地,发展初期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上,藻粉产量200-300吨,但由于产业技术粗放、创新能力差加之水土资源制约,产业迅速衰退。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发改委、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加大了对海藻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支持,但由于历史欠账太重、投入相对有限,集群效应尚未显现。
二、本土藻种选育创新力度不够
关键藻种的选育、突破规模养殖、高值开发与综合利用,是培育一流海藻产业集群的关键。我省海域大型海藻有300多种,收集保藏的经济微藻资源至少2000株,但缺乏系统挖掘与选育,产业开发度低。目前我省规模养殖的大型海藻品种有龙须菜(江蓠)、紫菜、裙带菜和海带,除紫菜有部分是本地种外,其它3个物种均是北方引种,其中龙须菜产量占80%以上。目前我省主要依托汕头大学的广东省大型海藻种质库、中科院海洋微生物网络实验室以及广东省经济微藻种质资源库来推进海藻选育工作。但藻种库没有日常维护运行费用,仅靠项目经费维持,每年在人员、采样费和耗材等项目上经费缺口约40-50万元。另外,种质库的机构化、编制化程度有待提高,藻种培养系统、控制系统与相关设备,藻种户外放大养殖与评估试验场地、设备配套等软硬件不健全。
三、产业延链创新能力差
优质藻种产业开发需打通养殖、产物提取、综合利用与终端产品开发等上下游环节,才能充分实现其资源潜力和社会经济效益。然而,我国仅有青岛明月海藻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形成了这一良性发展模式。我省藻类开发企业普遍存在资源利用度低、产品单一、能耗与排放高、上下游衔接关键技术资源配制机制缺乏等问题,产业链条的延伸创新能力不足。以龙须菜产业为例,目前我省生产的龙须菜主要用于鲍鱼饲料和食材,仅有少部分用于深加工。每年生产的1200-1500吨琼胶,受品种原料质量、加工技术与综合利用水平影响,加工产品单一,主要用于较低端的普通培养基基质材料,鲜有琼脂糖、医用琼胶、功能性糖、功能保健食品提取物等高端应用产品。这限制了产业链延伸和市场拓展,对原料生产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有限。
建 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与底层举措配套
锚定培养未来新型产业集群的目标,针对海藻大宗生物原料生产、生物医药开发及环境保护治理三大应用属性,完善支持政策。顶层设计方面,将培育海藻产业集群写入《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因藻制宜创新用海用地和陆海统筹政策;优化行政管理,加快海藻制品市场准入审批;制定跨部门统筹协调政策,推进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先进产业资源进入海藻产业,推动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的整合交融。底层配套方面,建立海藻科技创新与产业开拓的激励政策。多措并举合力撬动我省海藻新质产业模式的快速形成和拓展。
二、大力发展新型海藻资源挖掘选育创新平台
依托并整合我省现有省部级种质保藏与选育平台,加强我省药食同源大型海藻、典型生境微藻种质资源的藻种收集、选育和挖掘,推动藻种选育、引种和良种扩繁基地等种质种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大传统藻种库平台基于产业化导向的升级转型,实现业务化和建制化运行,打造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种质创新省级中心或实验室,服务并培育产业,基于种质原始源头创新撬动产业多元化集成创新;构建适宜广东产业需求的藻种选育繁育技术评价体系,借鉴合成生物学、现代食品以及现代生物医药先进技术和理念,基于精准功效深度挖掘并系统选育优良种质资源,为大力发展海藻未来新质产业提供强大芯片和着力点。
三、发力推进产业延链创新。
建立海藻全链条集群发展政策,引导协调并推进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优化重组与融合,鼓励跨行业跨专业的技术链条延伸、交叉和资源整合;结合我省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六大产业以及五大未来产业等重大产业规划,大力推动海藻养殖与加工、新产品研制与功效评价等延链关键技术与关键装备研发,大力扶持创新创业与相关平台建设;在加大自主创新的同时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与成熟经验,从原料、中间体原料到终端制品,多端齐发推进海藻制品的绿色高效与精准生产投放技术,拓展多元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链,全力推进培育新质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