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提案

2025-01-14 22:43:0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专章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最大创新资源”,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对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关键意义。

  一、存在问题

  (一)有组织科研“集团作战”的优势和成效有待凸显

  一是科研资源整合不足。当前科研资源分布不均,跨系统的科研资源整合不足,科技界与产业界面临的核心挑战尚不能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聚焦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真问题的跨系统集智攻关引导机制有待完善。

  二是科技转化能力不足。广东有近七成的新型研发机构为高校或科研院所与政府共建,缺乏市场化运作,市场端资金投入及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服务市场成效有待提升。

  (二)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供给不足及其教育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一是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供给不足。对标广东产业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广东的人才整体规模和高层次人才占比不匹配,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战略人才严重不足。以国家卓越工程师为例,在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评选中,广东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4人,占比4.9%,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4个,占比8%。

  二是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如在工程硕博士培养中,存在联培学生的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研究领域不一致的情况,双方不能很好地沟通交流,制约了工程硕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人才评价体系及服务平台的引导支撑作用有待提升

  一是现有人才评价体系重科学研究成绩、轻成果转化成效,重纵向、轻横向的倾向仍然明显。更倾向于鼓励做能独立完成的“快”成果,而不是做跨学科、跨系统科研合作的“好”成果,且对投入产教融合科研人员激励不够,以致“产教融而不深、校企合而不作”。

  二是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和政策层面的长效激励机制,因此,技术入股、风险投资、利润分成等新的紧密合作形式还不多。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三个平台”,加强跨系统科研的统筹和力量

  一是完善关键问题凝练平台。发挥科技智库等专业机构作用,常态化梳理发布行业产业创新所需的科技攻关难题,指导和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多主体共同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形成问题驱动的创新循环。

  二是完善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推介平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全国优势学科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助力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加快建设开放共享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将符合条件的中试设备资源纳入开放共享服务网管理。支持大学科技园重组建设,与龙头企业一起,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为科研成果提供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和中试熟化等服务。

  (二)持续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完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

  一是探索建立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承接工信部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布局建设广东省卓越工程师学院,构建集人才交流、研修实训、能力评价、产学研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体,探索符合行业实际需求的工程师评价体系,加快建设规模化卓越工程师队伍。

  二是探索推动大湾区高校、龙头企业前沿技术研究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统筹推进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多主体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以校企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或企业攻关课题“揭榜挂帅”等形式,促进校企导师深度合作,充分保障工程硕博士培养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

  (三)进一步完善分层人才评价体系和服务体系

  一是从基础研究、转化推广、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分层设定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技术转移人员评价体系。明确突破行业科技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突出、长期扎根一线的突出贡献人员,可通过“破五唯”竞聘晋升高等级岗位。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建议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培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突出应用导向,重点考核卓越工程师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并将其作为联培生申请毕业和授予学位的重要标准和要求,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开辟专门的卓越工程师学位论文送审和抽检通道。

  二是高标准建设科技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要素,高标准打造集成果展示、需求发布、路演对接、转化交易、中介服务、科技金融、中试熟化、项目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市场化、实体化运行的科技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把更多的科技创新要素汇聚起来、精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