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机器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劳动资料,是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广东省于4月出台了《广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针对省内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做了具体指导,目前政策已加速落地,有力拉动了省内投资增长、促进了产业发展、释放了内需潜力、支撑了绿色转型,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不足,顶层设计不完善
设备更新实施计划需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因素,以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适应性。目前制定的设备更新实施计划,对一些宏观因素的预期影响考虑不足,缺乏对当前潜在影响企业设备更新的产能周期、贸易关税、社会消费能力等宏观因素进行必要研判,这导致推进全省设备更新工作出现“撒胡椒面”“面面俱到”现象,也导致企业出现产能过剩和设备闲置等问题。
二、政策支持不足,难以惠及中小企业
一是设备更新相关奖补政策的明确性和延续性不足。一方面,虽然目前省市均出台了大规模设备更新指导性政策,但具体奖补范围和标准等实施细则不明确。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每年的财政状况有所差别,补贴政策力度缺乏延续性,存在补贴“打折扣”现象。二是中小民营企业缺乏议价能力。目前政府有关部门针对设备更新没有参照推广消费券方式指定供应商,导致中小民营企业采购设备尤其是大型通用设备时缺乏议价能力,无法有效降低企业采购设备成本。三是技改奖补“高门槛”“繁流程”,制约中小民营企业设备更新。《2023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库申报支持方式》中规定:“珠三角地区企业项目符合条件的新设备购置总额(不含税)不低于700万元;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企业项目符合条件的新设备购置总额(不含税)不低于400万元”。企业普遍反映上述技改政策对设备购置额要求高、申报流程复杂,对中小企业申报产生了“挤出效应”,且出现中介机构“套补”现象。
三、市场循环机制不健全
一是金融产品工具对企业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不足。企业普遍反映由于没有相关抵押品,难以申请银行相关设备更新贷款。银行信贷支持不足产生了“金融脱媒”现象,有些企业在设备更新融资过程中,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二是二手设备交易和再制造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省内设备回收和二手交易行业发展较为滞后,直接地影响设备“更新”“换旧”,淘汰的老旧设备大都作为废品处理,没有得到有效“再利用”,产生了较大资源浪费。
为此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完善顶层设计
一是针对国内外产能周期、贸易关税、社会消费能力等特定宏观因素,通过抽样调查和政企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开展专项调查研究。特别是对于订单量增长较快的行业产业进行摸排,如对我省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重点行业产业的未来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精准研判。二是要将调查研究的结果转化为设备更新工作的精准指导,按行业、分步骤、有节奏地实施设备更新计划。针对重点行业,要在政策力度上适度倾斜,加快企业设备更新速率。
二、进一步完善细化设备更新“政策包”
一是在省指导性政策和专项政策基础上,引导地市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财政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工业、能源、基建等领域专项政策,合理设定政策主体、内容和范围,明确奖励、补贴、贴息等政策标准。二是出台全省工业、基建、能源等重点领域的省内设备供给目录或指南,引导具有设备更新需求的企业进行本地采购。各地市可以借鉴消费券补贴模式,对通用设备制定本地供应商名单和指导价格,增强民营企业本地采购的议价能力。三是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总投资门槛。将技改项目中企业实际申报产能与相关补贴进行合理挂钩,根据产能情况分批次下拨资金。同时,建议将工业制造核心通用软件投入也计入技改项目总投资。
三、健全市场循环,畅通资金链和产业链
一是省金融监管部门做好设备更新“银企”对接工作。指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有关设备更新的“政银担”“银担”等专项信贷产品,推动更多信贷资源投向设备更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加强区域二手设备交易平台和再制造企业资质认证,建立规范区域二手设备交易市场。建议对省内二手设备交易平台、市场,按照线上、线下业务分别颁发官方认证资质,加强行业规范营业。依托有资质的二手设备交易平台,在各地市建立二手设备回收中心,降低企业更新设备的拆装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