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擦亮粤字号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提案

2025-01-14 22:42:37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品牌发展是关键。做大做强“粤字号”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乡村特色农业、现代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广东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2个,涌现出英德红茶、凤凰单丛、新会陈皮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地区公用品牌。全省经农业部门认证登记的绿色食品783个、有机农产品8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3个,累计注册有效地标商标129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经济效应显著,31个地理标志产品实现用标企业零突破,累计有584家企业获准使用,“链接”77万多户农户和养殖户、1.3万多家经营主体,产品总值达200多亿元,有力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助推地理标志“土特产”成为金字招牌,是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一道重要命题。

  一、我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品牌建设滞后,品牌多而不精、散而不强,在国内叫得响、传得开的大品牌相对较少,“缺标少牌”“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无标生产”等问题普遍。从2023年度“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名单来看,相较于五常大米、赣南脐橙、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等高价值品牌,大部分“粤字号”品牌价值较低,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百强榜仅有新会陈皮、增城荔枝、英德红茶、化橘红和凤凰单丛茶5个,相比“浙江品字标”“江苏精品”“好品山东”“蒙字标”等省级公共品牌,“粤字号”大为逊色。

  二是品牌管理落后,重申请轻管理,商标侵权、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地理标志农产品声誉和品牌价值。例如,市场上冒充“英红九号”现象随处可见,网络电商平台商家成千上万,品牌运营存在主体不清、组织乏力、服务单一等问题,“英德红茶”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商标持有人“英德市茶业推广中心”很长时间未实质建立商标授权企业使用制度。该现象在省内较为普遍。有商标无标准问题也制约着农产品的特色保证与质量提升。品牌建设亟需明晰“公与私”权责边界,明确运营主体,形成合理收益预期和分配机制。

  三是品牌商用不足,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存在“有名无实”“有量无产”等问题。大多数农业知名品牌还处于初级农产品、原材料生产销售阶段,农业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延长尚不充分,冷链物流和供销体系不健全,“供与销”链接渠道不畅通。同时,我省农产品品牌建设未能与文旅、宣传、经贸、知识产权、标准等业态深度融合,导致品牌商业价值薄弱。小农户的分散灵活经营与区域品牌的集约规模生产之间未形成有机衔接。

  二、深度培育“粤字号”新产业新业态的建议

  一是创建地理标志商标培育方阵,加大“粤字号”品牌营销力度。组织地标农产品资源普查,全面摸查、收集各县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整合“湾区认证”“圳品”“香山之品”“开平优品”“佛山标准”等区域品牌资源优势,建立基础数据库和商标品牌创建方阵。强化地标农产品质量管控,规划构建“粤字号”区域品牌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和品牌发展路线图,鼓励“粤字号”品牌农业制定地方标准,推动品牌农产品分等评级。加强品牌推介推广、产销对接、境外展销,建立“线上+线下”“展览+销售”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建设全省地标农产品展销中心、地方农耕文化展示博览馆、地道产品产地种养殖体验区等,支持在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布设地标农产品展销专区,支持企业与阿里巴巴、盒马鲜生等大型电商企业和钱大妈、喜客多等小型连锁商超合作共建“粤字号农产品专区”,发挥广东侨乡优势,加大对日韩澳新、东盟和欧盟的推介,让更多“粤字号”土特产“走出广东”“走向世界”。

  二是推动“粤字号”品牌经济发展,构建“三产融合”产业体系。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在地标产品产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渔业养殖示范基地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因县施策抓好地标农产品产业培育,构筑产业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推广地理标志小镇、地理标志驿站建设。建立健全产销渠道网络,完善冷库仓储、冷链物流和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大湾区冷链物流基地。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和乡村美丽经济,融合农文旅,“接二连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创新“粤字号”品牌运营模式,探索“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新机制。加强品牌联合体建设,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积极参与的多元主体高效联动的品牌农业发展联盟。建立健全品牌授权使用和诚信奖惩制度,大力推行地理标志商标许可使用授权制度,研究提出“1项地标+1个标准体系+N项配套标准”的标准化赋能政策,支持企业农户“学标贯标用标护标”。健全乡村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渔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工匠、农村电商人才等培育工作,支持企业、农户开展直播网络销售,鼓励培育“新农民”带货直播做“网红”,打造广东地理标志IP直播,促进品牌农产品走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