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建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然而,当前我省职业教育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存在问题
(一)职普教育分离,学生发展空间有限。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显著隔阂。一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者之间的衔接不畅。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次等教育”,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限制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和职业转换。
(二)产教融合不深入,企业参与度低。
目前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实质性内容。多数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持谨慎态度,投入有限。一些企业虽然与职业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合作内容往往局限于实习实训和就业推荐等传统领域。
(三)校企合作模式陈旧,缺乏创新。
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实习实训和就业推荐等传统领域,缺乏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限制了校企双方的合作潜力和创新空间。
(四)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滞后,与市场需求脱节,且“职教出海”步伐缓慢。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传统且更新缓慢,难以跟上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步伐。这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省内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低,“职教出海”的步伐缓慢。这不仅限制了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影响了省内职业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的接轨。
二、对策建议
(一)推动职普教育融合。
一是建立跨类型选修课程。打破传统壁垒,让职业教育学生选修人文社科课程,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素质;普通教育学生则接触职业技能课程,增强实践能力。跨类型选修课程丰富了学习体验,促进了两种教育体系交流融合,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跨领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灵活转学机制。教育部门应制定明确的转学标准和流程,确保学生在转学过程中不受歧视,能够顺利衔接学业。这一机制的灵活性体现在它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做出选择。
三是提高社会认知度。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媒体宣传、政策引导、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方式,展示职业教育的价值和优势,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
(二)深化产教融合。
一是政策与资金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加具体的税收减免、资金补贴、项目支持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同时,政府还应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改善职业教育设施、提升师资力量、优化课程设置等。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需主动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立定期沟通和评估机制,确保合作顺利进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三是共建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同时促进校企双方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合作。
(三)创新校企合作。
一是企业参与教学改革。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可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行业经验融入教学内容中,使课程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同时,企业还可以为教学提供实践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职业技能。
二是联合科研。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活动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重要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科研活动还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是多元化合作方式。探索更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如共建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竞赛等,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是调整课程设置。职业院校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及时引入最新技术和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国际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是推动“职教出海”。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推动“职教出海”是提升我省职业教育在国际上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与国际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可以共同开发国际课程、开展国际认证等,提高我省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
四是建立国际认证体系。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认证体系,可以确保我省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同时,还可以为我省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