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让“百千万工程”有“医”靠的提案

2025-01-15 09:38:07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在“家门口”看好病,一直是群众朴素的心愿,也是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百千万工程”把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来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当前,我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下简称医共体)数量已达到81个,覆盖了65个县(市、区)。大部分医共体,正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等六个方面的统一管理,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县域内住院率和基层就诊率不断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分级诊疗新局面。但就目前来看,我省医共体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工作短板:

  一、三医联动改革进入深水区,政策赋能不足

  “三医”协同政策执行过程中,内部治理结构存在潜在矛盾,部门之间存在不协同之处。医保政策对基层机构的激励性不足,居民医保报销比例低于职工医保,导致基层机构经营压力增大;总额付费制度试点范围窄,仅涵盖五个医共体,其余医共体动力不足。

  二、资源下沉不足

  一是推进组团式帮扶过程中,人才下沉时间不足、形式单一,“造血”作用发挥不足。二是远程诊疗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远程医疗和辅助诊疗仍局限于县、镇级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几乎没有覆盖,群众还无法在家门口就获得更专业的医疗服务。三是乡村医生队伍技术力量薄弱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三、“数字医共体”建设不足

  一是数据综合开发应用不足,居民健康数据大量沉积,数据应用场景偏窄,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方面应用不够;数据孤岛现象导致医疗机构很难调阅到患者在其他医疗机构的诊断信息。二是信息化诊疗手段离好用还有一定距离,存在线上线下就诊流程交互度不高、患者应用端操作不便等问题。

  四、发展不平衡和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一是各地医共体建设工作不平衡,57个县里仍有8个县县域住院率低于70%,达到三甲医院水平的县医院仅10家。二是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绩效考核和利益分配机制还有待完善。三是医共体成员单位在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

  为此建议:

  一、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加强政策赋能

  强化政府在医改中的主导作用,明确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推动政策设计同向而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扩大医保总额付费试点范围,让更多的医共体享受改革红利,激发医共体加强资源整合,节约医疗服务成本。条件成熟后全面推行。

  二、多措并举促进资源下沉

  一是优化组团式帮扶的人员组织工作,将“国家队”“省级”“市级”优秀人才通过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派驻基层,进行“造血式”医疗人才培养。二是省级层面出台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为推广AI辅助诊断系统提供政策支持和操作指南,运用AI辅助问诊、诊断、读片、审方等场景,有效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三是完善乡村医生培养和养老退出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医生入编和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工作。

  三、提升“数字医共体”的支撑效能

  一是推动健康医疗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将医疗机构信息共享范围,逐步从二级以上医院扩展到县域医共体内县镇村三级医疗网络中。二是关注数字医共体的系统服务功能,针对乡镇卫生院对外服务系统,优先进行升级改造,确保其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四、建立精益高效的县域医共体治理、运行机制

  支持薄弱县建设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争创三甲医院,提高县域住院率。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绩效分配转向以岗位业务综合评价为主,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和高风险岗位倾斜,打破“大锅饭”。科学布局医疗机构,配置卫生资源,统筹规划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重点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常见病诊疗服务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