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进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既是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文化的重要途径。我省各地自实施农房风貌管控工作以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支持,且需提升风貌品质的农房数量巨大,任重道远,要持续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仍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下以清远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为数据采集样本,以点带面,对我省农房风貌管控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一、面临的问题
一是村民自主修葺外墙的意愿不强。以清远为例,长期以来,清远的常住人口远低于户籍人口,部分圩镇、乡村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废弃老旧的房屋,出于经济原因和实际居住情况,外出务工的村民普遍对修葺废弃老旧房屋的意愿较低。经了解,在清远,建造一栋80㎡两层以上的房屋所需资金要在25万以上,多数村民在建房时优先考虑完善功能和内部居住条件,采取开工建房和筹集资金同步进行的方式进行施工,时间跨度长,导致村庄存在较多施工中的“赤膊房”。还有一些地方的村民,出于生活习惯采取先行申请报建并简单搭建框架“占用”宅基地,基本不考虑农房外墙修葺,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烂尾式”农房。
二是展现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仍有待提高。大部分地区能积极摸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方案,探索出成本低、实用性强、可复制的提升路径,但展现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仍有待提高,与当地产业布局结合还不够紧密。
三是资金缺口大,社会参与度仍有待提升。目前,多数地区采取分区分重点来实施农房风貌改造提升,优先对主干道两旁和重要片区的农房进行风貌管控。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以清远为例,乡村新开通道路多,且基本穿过市区核心地带,纳入可视范围需提升品质的农房数量巨大且不断增多。目前改造提升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根据清远市住建的参考价,真石漆改造单价约为178至227元/平方米,按中心城区实际房屋大小,每栋房屋平均改造单价为8万元,仅清城区44573栋“赤膊房”全部改造需资金约35.7亿元,资金需求过大,社会参与度不够高,短期内会对财政造成较大的负担。
二、工作建议
一是加快完善风貌管控设计指引和农房建设管理办法。从顶层设计开始,坚持规划设计先行,从规划—管控—实施全过程制定三位一体综合性专项指引,指导地方有的放矢,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地方人文特点来进行设计和修葺,有特色地开展高品质风貌建设,同时要完善农房建设管理办法,从源头上加大对新建农房建设的监管和风貌管控要求,避免新建的自建房再次成为“赤膊房”。
二是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房风貌改造。借鉴先进地区优秀经验,指导地方引入社会资本、技术力量、建筑企业、市场运营主体等投入到乡村建设工作当中,实现从投资、谋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支持连片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完善央企助力合作机制,强化协调和沟通效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建房项目,以低息贷款给村民进行农房外立面修葺,激活村民自主修葺的热情和担当;指导地方改变“大包大揽”的工作方法,最大限度调动村民积极性,让群众从“要我改造”变成“我要改造”,持续提升群众的参与感。
三是高质高效保障农房风貌改造提升。简化农房风貌改造工程项目造价、审批、验收等流程,因地制宜推行农房建设合同范本;实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村干部敢闯敢试;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提升本土乡村建设工匠的建筑审美、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为工匠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提供条件和机会,同时为保障镇村建房质量安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