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新时代南药金字招牌,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提案

2025-01-15 09:38:47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岭南大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药材种植面积超380万亩,一产年产值达200多亿元;中药生产企业375家,中药工业营收716.35亿元。种植的中药材种类有超过2/3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南药,主要的道地南药品种有化橘红、陈皮、巴戟天、春砂仁等40多种。南药产业与“百千万工程”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我省在南药的种植、加工、应用等多个环节建立了技术优势,但仍存在着较大的发掘利用空间。目前我省在发展南药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一、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二三产对乡村产业的带动不足

  南药的种植、采集、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不够,环节间尚未建立良好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部分南药种植专业镇村仍以药材种植和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能力不足,生产与开发结合不紧密,缺乏具备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南药加工产品。药材利用度、非药用部位综合开发落后。中药材产业与康养、旅游、文化等功能融合不够。

  二、种植不规范影响药材质量和产量的稳定性

  目前我省产值较高的南药品种主要分布在粤西、粤北的山区县,乡村地区大量沿用传统的药农种植模式,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不足,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种植模式等均较为落后。部分地区对中药材资源的无序开发,致使其数量和种类日益稀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困难,优良种苗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中药材生理生化特性改变,药材质量不稳定,功效难以保证,且缺乏统一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标准;部分中药材繁殖系数低、产量稳定性差,无法确保农民和集体经济稳定增收。

  三、科技支撑不足,影响产业天花板

  南药的有效成分分析研究不足,制约了南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市场开辟;南药的地方药材标准与饮片炮制规范制定工作进展缓慢,我省有中药资源2645种,但地方中药材标准仅342个,临床医师对南药的功效认知模糊,限制了临床选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科研平台缺乏互联互通,未能构建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南药种植和加工的数智化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南药相关的方剂资源库、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种质资源库、科研数据库还未能完善建立,形成赋能南药产业发展的合力。

  为此建议:

  一、构建完整产业链,着力提升南药对乡村产业的带动作用

  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的力量,攻克中药材的可持续利用等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引导中成药龙头企业结合自身原料需求,投资百千万工程项目,推广完善适合当地的“南药工业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等南药基地建设的模式;加大南药在保健品、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中成药创新、化妆品等领域的综合开发,提高附加值;推广新会陈皮经验,依托肉桂、化橘红、广佛手等优势品种,培育南药茶饮零食、香薰、盆栽摆件、中医药夜市等个性化消费场景,推动建设中药材特色小镇、康养旅游基地和家庭农场,丰富南药新兴业态,提升南药的文化内涵和市场影响力。

  二、推广规范种植,提升南药质量和产量的稳定性

  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牵头,结合各地南药资源禀赋,安排相关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派人员成立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建立南药规范化种植(GAP)基地,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强化濒危南药种质资源保护、生态开发和良种繁育工作;以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为指引,从产量、品质、可持续和土壤质量四个维度,完善南药生态种植模式。为农民和集体经济稳定增收保驾护航。

  三、以科技赋能做强做大南药产业

  一是聚焦有效成分分析和提取开展突破性研究,构建中医诊疗与南药产品研发联动的标准化研究模式。二是以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为基础,构建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将中药材领域作为AI重要发展方向,聚焦南药种植环境控制、南药生产车间数字化改造、药理作用综合分析和新药研发、辅助诊疗和智能配方等应用场景,开发南药大数据模型。四是构建全省统一的南药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南药传统典籍、方剂等资源电子化和开源化,把南药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