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广东是人口流入大省,人口基数大且增速较快。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广东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1716万,占比16.9%。面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广东抢抓战略窗口机遇期,省级层面将养老服务相关工作纳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省“民生十大工程”“十件民生实事”统筹推进,出台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然而,农村养老与城市养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养老服务设施看,2023年底全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超过2.1万个,城市地区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覆盖率为71%,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76%。当前农村养老服务存在以下问题:
一、养老服务设施不足且分布不均衡
虽然全省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有所提高,但粤东西北的农村地区仍相对薄弱。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多集中在乡镇中心,部分行政村甚至没有规范的养老服务场所。
二、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短缺
农村养老服务专业护理人员匮乏,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以一些农村敬老院为例,护理人员多为当地村民,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缺乏护理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且一位护理员往往要照顾多名失能老人,服务质量不高。
三、养老服务模式单一
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缓慢。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但服务内容单一,多集中在简单的生活照料方面,缺乏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多元化服务。一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仅提供日间照料和助餐服务。医养结合、智慧养老、农村与城市互助养老模式在我省未见广泛推广。
四、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有限,财政投入力度相对较小,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困难。
为此建议:
一、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进农村适老化改造
借鉴江苏金湖县经验,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与村庄规划相结合,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整合农村闲置土地和房屋资源,建设一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长者食堂等设施,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将农村养老服务投资与乡村振兴投资进行融合,即投入一定养老服务机构的企业在承担当地政策性养老指标时,可获得持续性集体土地物业租金减免。发展农村与城市互助养老模式,即城市老人在支付一定费用后进入农村家庭养老,既解决城市养老资源不足问题,又解决农村的家庭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二、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一批专业素养高、服务意识强的养老服务人才。同时,完善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吸引和留住人才。可参照江浙等地做法,加大对在农村从事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给予岗位补贴和职业发展支持,鼓励他们扎根农村,为农村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三、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建立老年人互助组织,实现老年人之间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相互帮助。粤东西北地市学习广州市公益“时间银行”模式,建立农村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机制,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并将服务时间储存起来,待自己需要时可兑换相应服务。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资金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监管制度,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的监管,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农村养老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服务质量的评估和考核,确保农村老人能够享受到安全、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