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欧壮喆
内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9月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27.95万辆,占全国产量的27%。换句话说,全国每生产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广东造”。作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全球重镇,广东产业基础雄厚,上下游产业链涵盖了整车生产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关键配套供应商等,形成了以广州和深圳整车企业为龙头、供应链涵盖珠三角地区并辐射粤东粤西粤北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良好发展生态。但也必须看到,除了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可以与美国特斯拉媲美之外,智能网联头部企业仍显落后且没有量化生产,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汽车芯片供应商仍缺乏核心制造技术,龙头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合作还待深入,产业发展生态也待完善。因此,未来广东培育世界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还要多方面发力。
一、存在问题
1.网联道路基础设施的沉没成本高。近年来,广东在“车联网-车路协同”的路径选择下,持续加大智能网联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些路侧设备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算法、数据格式、特征等也不统一,无法跟上“单车智能”技术的迭代速度,实用效果不佳,已经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很容易成为沉没投资。
2.缺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核心链主。广东的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几乎涵盖了车联网产业链图谱中的所有产业。但我省智能汽车产业集群不够强、规模不够大,零部件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单体规模偏小,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和车型投放能力普遍不足。缺乏产业发展的核心链主、骨干企业,缺少具有影响力的本地汽车品牌和高能级创新载体,缺乏系统类、总成类零部件企业集团。而对标城市中的上海、北京、重庆都有较强的整车产业基础。
3.缺少强有力的应有场景开放应用支持。广东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不足体现在应用场景开放不够,具体表现在功能型低速无人车路权的开放、特种工程车(包括环卫车、渣土车等)的政府采购以及仿真测试数据的平台开放等。在带动作用明显的功能型低速无人车运用上,我省一些先行城市目前仍仅能在规定测试路段或者限定范围运行,无法扩大运营使用区域。仿真测试企业也因为路测数据分散掌握在各行政区中而无法有效开展测试服务。
二、具体建议
1.培育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龙头企业。支持世界级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加快固态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保持其在新能源汽车的世界领先地位。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加强与世界级智能网联汽车头部企业合作,在下半场赛道进入世界级智能网联汽车梯队。加快出海步伐,推进全球化发展。支持世界级自动驾驶头部企业AutoX(安途)、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继续在国内外扩大测试范围。加快无人驾驶新型小巴、出租车、物流车、清洁洒水车、售卖车、巡检车应用场景商业化,与国内外世界知名整车企业合作实现量化生产,共同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汽车品牌。支持小鹏汽车和广汽集团加快固态电池和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世界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升新能源硬件技术和智能网联软件技术。
2.完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支持华为、速腾聚创、德赛西威等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新能源智能网联零部件企业创新发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支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电池、电机和电控”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芯片制造、车载毫米波雷达、计算平台、安全解决方案等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实现自主可控,早日进入世界领先领域。实施“一企一策”、靶向招商,引入世界级汽车企业在广东设立生产研发基地,提升广东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水平。
3.完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端零配件高地。加大对整车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整车企业为纽带,提高产业链的粘性。支持省内各市利用自身资源招引整车企业,可以考虑发挥广州、深圳的新能源车集聚优势,将智能新源车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江苏智能汽车产业零部件的技术先进优势,通过组建高层级科研联合攻关、加大对现有企业的资金投入、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招商等,建立在自动驾驶的高性能计算芯片、自动驾驶软件算法、雷达、感知等核心零部件方面的技术领先优势,形成智能网联汽车高端零部件的产业高地。
4.完善功能型无人车应用场景和智慧道路基建投资效率。在珠三角符合条件的城市全域范围开放无人物流配送商业化应用场景,探索功能型无人环卫车商业化应用场景;鼓励行政区优先采购本土无人环卫车,帮助本土无人环卫车企参与外地政府的环卫车采购招标。通过形成应用场景,鼓励企业率先建立功能型无人车的城市管理标准并形成国家标准,吸引更多的无人车企业到广东来落户、测试、验证。对于已建成的示范区智慧道路设施,在赋能车端的同时,通过政府采购提供数据服务,赋能城管执法、交通执法,城市管理数字孪生,提高车路协同大规模的商业应用,降低成本。可以将新规划的智慧道路建设,与交警部门、城管部门规划投资的智能交通新基建实现共建共享,降低建设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