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随着对“三农”发展的政策激励程度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创业环境持续优化,青年返乡创业日益成为乡村发展的新趋势,这既是落实党和国家对乡村人才振兴的新要求,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带来新要素、注入新动能。但目前青年返乡创业之路还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
一是供需对接服务存在缺口,返乡创业平台和组织体系亟待健全。主要包括存在创业信息壁垒、缺乏专门组织机构、宣传交流不到位等。
二是配套服务机制有短板,返乡青年处于“想留留不住”状态。生活服务条件存在短板,乡村与城镇在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青年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返乡创业企业与农户之间未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要素支撑政策不给力,返乡创业面临的“堵点卡点”多。资金支持不足,目前返乡青年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资金渠道。经营审批面临障碍,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大,盘活农村闲置低效土地、建筑程序较复杂。发展乡村民宿的合规房源不足,经营审批手续存在多次审批现象等。政策兑现率较低,未形成有效的点对点输出通道。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支撑,健全青年返乡创业组织体系
一是推动建立返乡青年人才和项目信息库。以村组为单元,摸查并定期更新返乡青年劳动力就业需求、企业用工需求、返乡人员意愿和技能人才储备等一体化就业信息库。征集返乡创业项目和高校、农科院涉农创新技术成果项目等,优选建立乡村创业“项目库”。二是搭建高校、行业龙头企业帮扶平台。县(区)镇联动,发挥高校和行业龙头技术资源优势,对青年返乡创业储备项目库进行种子期培育。三是鼓励各县(区)成立返乡青年创业协会。开展“青年创业、我来扶持”系列行业培训、交流、咨询等活动,提供政策咨询、启动资金支持及帮助对接资源。四是发挥村级“就业驿站”作用。提供项目评估、基地孵化、员工招聘、政策咨询、金融贷款、行业交流、专题研修等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
二、聚焦“全链条”服务保障,支持返乡青年创业安居
一是建立返乡青年创业专业服务机制。完善返乡青年创业补贴机制与标准,对初次创业、创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返乡青年团队等给予补贴、税收减免。对引入高学历、高技术返乡青年的本地企业予以奖励。加强返乡青年创业专业培训服务。二是完善返乡青年人才民生安居机制。探索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一定的购房补贴。在县城(区)中心建设人才公寓,并完善中小学、幼托、托老、文体、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建立均等化的民生安居机制,为返乡人才提供与城镇同等标准的社保、教育、托老等全链条服务。三是用好“金种子”村后备干部机制。做好返乡创业青年村级后备人才储备,建立镇村班子与返乡创业青年结对机制,强化返乡创业青年与乡村联结性。四是创新联农带农共富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强村共富公司联村带农机制,通过“资产梳理+收储整合+改造提升+项目招引+多元合作”,探索“返乡创业青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盘活乡村资源、资产、资金,共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链条延伸。
三、完善“一揽子”优惠政策支持,优化青年返乡创业环境
一是强化乡村用地支持政策。包括:鼓励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推动农用地、建设用地集中连片。用好农村“三块地”改革制度,允许将符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入市的方式流转至企业。结合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与集体建设用地盘活相结合,探索以出租、合作联营、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合法存量农村建设用地,建设农产品初加工、电商物流等设施及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等。二是完善金融政策服务机制。深化“政银合作”,实施“农村青年创业伙伴计划”,开展金融政策解读和业务推广等活动。大力组织金融机构实施扶持返乡创业青年贷款项目,推出“民宿贷”“青农贷”“小微成长贷”等门槛低、利率优惠、期限灵活、授信额度大、流程简化的金融产品。三是简化各类审批程序。在镇或有条件的村,设立集商事登记、政策兑现、项目申报、建设项目报建报批等业务为一体的“乡创青年专窗”。探索对合法利用宅基地和地上房屋发展乡村产业的建筑改造项目,简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等手续。探索政策创新,破解民宿星级评级、开办乡村酒店难题,围绕办理建筑消防、安全相关证照、星级评定等程序出台优化政策。四是加大“返乡创业政策包”宣传推广。研究出台项目落地、资金筹措、精细服务、技术护航、完善人才服务、激励机制等方面优惠政策,并梳理成“N条政策包”,点对点投送至相关返乡青年初创企业。
四、融入“百千万”工程建设,打造青年返乡创业示范。
凝聚返乡青年人才力量,结合“百千万工程”建设,选取有条件的若干典型县(区),重点围绕上述对策,允许突破县(区)权限开展政策机制创新,打造青年返乡创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