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我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提案

2025-01-15 10:11:03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也陆续进入报废期,2023年全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需求日益迫切。而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预计每年可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20%的锂、11%的镍和25%的钴的资源需求,有利于降低原材料的进口依赖,还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此外,《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已经生效,设定了动力电池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标,对全球电池产业链、生态圈产生深远影响。有机构表示,到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量将达到602.8万吨,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我们认为,不管是从市场前景看、从消费品以旧换新和环境保护看,还是出于应对出口目的地法规的考虑,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都非常值得培育。

  广东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基础较好。一方面,企业数量多。动力电池相关回收企业注册总量超过1万家,符合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白名单”企业也有22家,总量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技术相对成熟。正规企业在电池拆解破碎再利用环节对环境影响基本可控,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水平较高。

  但是,广东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政策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缺少系统性的电池行业全链条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回收渠道方面没有强制规定。二是回收服务网点水平参差不齐。拥有资质的企业需在厂房、设备、环保处理等方面投入较高成本,在出价竞争中不显优势,因此市场上不少退役动力电池流向风险隐患较高的“小作坊”。三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不够健全。后端回收利用企业和前端的电池制造商,在电池结构标准化、通讯协议开放等方面没有形成很好的联动机制。四是科技支撑不足。自动化水平不高,行业标准也不健全,缺少动力电池再生材料使用标准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为此,我们建议:

  (一)规范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一是及时跟进上级制度要求,明确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主体责任,有效落实退役动力电池回收规范化管理。二是在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上下功夫,整合“回收—预处理—初级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链,依托新能源电池生产、回收利用龙头企业,推广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模式。三是依托“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开展动力电池流向追溯,督促汽车生产、电池生产、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及综合利用等企业落实溯源管理。四是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回收行为,取缔不具备资质的“小作坊”,引导其转型升级或整合进正规产业链条中。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产品加强质量监管,避免不合格产品发生安全事故。对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企业,由于生产环节很可能涉及危险废物,还要根据需要开展对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监管,严把企业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关,避免非法转移、非法利用、非法处理危险废物的情况发生。

  (二)建设专门的产业集聚区。动力电池回收深度加工在拆解、粉碎、低温热解、萃取等环节存在一定风险,在专业化工园区选址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议在惠州、佛山、江门等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选择化工园区,合理规划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集聚区,引导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进入化工园区,完善用电、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加强危险品贮存运输、电池拆解等方面监管,让企业在园区内健康成长。同时,依托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可加强对接上游电池企业,重点招引一批电池制造企业,形成电池制造、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产业集聚区。

  (三)引育行业龙头企业。一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在用地、环保、安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力争培养出10家左右竞争力强、市占率高的国内龙头企业,形成集群效应。二是围绕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重点瞄准与我省新型储能产业有合作的企业,实行以商引商。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跨行业深度合作,比如与本地产业链上下游联手“废料换原料”,促进上下游企业深度绑定,促进动力电池原材料的闭环管理。又比如,与电力、储能等产业联动,拓宽应用场景。

  (四)科技创新支撑行业降本增效。一是鼓励行业创新联盟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研发,加强废旧动力电池一致性检测、梯次利用系统集成、精细化智能化拆解等方面科技攻关,在解决梯次利用电池一致性差、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支持企业与本外地科研院所合作,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高效节能技术的研究。三是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鼓励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更换高效拆解、带电破碎、再生利用等先进工艺、设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四是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参与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和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制订。五是梳理和规范动力电池结构设计、连接方式、工艺技术、集成安装等标准,减少电池规格种类,从源头上便利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