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霍启山
内容: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以建设体育湾区为抓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体育湾区建设的必要性
(一)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需要
通过共建体育湾区,以体育的力量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增强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内生动力,对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提供中国范式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二)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现实需要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内地经济环境,粤港澳共建体育湾区既能通过体育打造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平台,又能通过举办国际化的体育赛事和活动,吸引全球资本、技术与人才流入,为粤港澳区域注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三)粤港澳先行先试的实践需要
粤港澳共建体育湾区先行先试的实践,为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区域多领域合作提供了创新路径,也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体育湾区建设的可行性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粤港澳三地合作持续深化,区域经济实力和在全球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设体育湾区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基础优越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二)区域交通便利
粤港澳民航旅客吞吐量位居全球湾区之首,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政策落地,为粤港澳居民跨境体育观赛奠定重要基础。
(三)文化同宗同源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同属岭南文化,有着深度融合发展的思想认同和情感纽带,为共建体育湾区提供了重要基础。
(四)体育合作密切
改革开放初期,时任中国香港足球总会会长的霍英东先生为使香港与内地体育交流的正常化,提出了创办“省港杯”足球赛的设想,习仲勋同志亲自对“省港杯”足球赛交流方案做出批示,并得到邓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的支持和赞同,“省港杯”拉开了内地与港澳体育合作交流的序幕。当前,粤港澳三地合作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已成立27个粤港、28个粤澳合作专责小组和13个粤港合作专班,区域内28个体育场馆承办过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
三、体育湾区建设路径
(一)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体育特色城市
建议支持广州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中心,大力发展羽毛球、足球、马拉松等特色项目。支持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大力发展网球、电子竞技等特色项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体育盛事之都,大力发展橄榄球、足球、水上运动等特色项目。支持澳门建设体育之城,大力发展赛车、乒乓球等特色项目。支持佛山建设世界武术功夫名城,东莞建设国际篮球名城,肇庆建设水上运动名城,珠海建设网球之城,惠州建设轮滑(滑板)运动之城、中山建设国际棒球名城、江门建设排球名城。
(二)引育并举共同打造品牌体育赛事
借助粤港澳联合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机遇,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各自的经验与国际资源,积极谋划共同引进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大型赛事,共同探索举办世界杯、世界性综合性运动会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赛,共同发展有岭南地域传统文化体育特色品牌。
(三)奋勇争先建立区域协同备战体系
立足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竞赛需要和粤港澳竞技体育共同提高的长期目标,支持香港、澳门高水平运动队提前赴广东省内全运会比赛场馆适应训练,支持广东高水平运动队提前赴港澳地区全运会比赛场馆适应训练。结合粤港澳优势体育项目布局,在区域内布局一批区域性、特色化的训练中心和基地,探索推动粤港澳高水平运动队共享训练基地服务机制。
(四)优化环境大力发展体育总部经济
充分发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体育企业总部亚太区总部,联手相关国际或地区性组织和机构,着手成立亚太区体育赛事、体育场馆联盟。
(五)对标世界共同建设体育科创中心
支持广东省体育专业院校牵头,协同港澳地区院校机制,围绕体育湾区建设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羽毛球、跳水、田径、击剑等体育项目为重点,共同建设高水平体育实验室,共同探索世界冠军运动员模型、共同开展高水平技战术分析、共同组建高水平团队服务奥运争光。
(六)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体育人才高地
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以南沙区为核心,积极引进区域内高水平专业体育院校,积极培养高水平教练员、体育经纪人、运动处方师、体育科研人才、体育管理人才,打造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基地。
(七)面向世界建立中国体育文化交流窗口
充分发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长期国际合作形成的优势和经验,创办世界湾区体育交流赛事活动,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与世界三大湾区对接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