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广州打造流行演艺集聚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25-01-15 10:11:4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演唱会、音乐节、时尚秀、电影节等演艺形式,从即时效应看能直接拉动住宿、餐饮、门票等消费大幅增长,长期来看有利于打通城市文旅营销渠道,塑造城市品牌,为城市发展带来长尾效应。近几年广州旅游热潮证明其商业、美食、文遗、娱乐设施的吸引力,且广州区域大交通便利,城市公共服务完善,具备打造流行演艺集聚区、大力发展“流行演艺+文旅”的体验经济的基础。

  一、2024年上半年市场情况

  (一)演唱会

  1.市场供给。共演出1182场,3000座及以上的演唱会共874场(比增330%),吸引观众1168.6万人次(比增333%),票房100.8亿元(增长了83.7亿)。

  2.演出地域。华东地区演出场次最多(占比42.7%),广东省全国第一,上海147场(全国第二),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演出活跃。

  3.演出场地。演出超10场的体育场/馆有北京、杭州、成都等地,广州未上榜;超10场的演艺中心共4个,广东仅广州宝能演艺中心。

  4.演出艺人。港台艺人共演出456场(票房占比达52.6%),近四成落地于华东地区(181场);华南地区92场,主要落地广州、佛山、深圳。

  (二)音乐节

  1.市场供给。品牌音乐节“头部效应”显著,乌鲁木齐超级草莓音乐节拉动消费约1.6亿元,疆外乐迷占比43%;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市外乐迷94%、江苏省外乐迷67%,为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文旅收入近2亿元。

  2.演出地域。华东地区举办数量最多并与其他区域拉开较大差距,省份上浙江、江苏、广东分列第一至第三,杭州居城市之首,北京、贵阳、成都月均皆有音乐节演出。

  3.演出场地。以草坪/广场/空地为主,体育中心也逐渐成为举办地。

  二、广州打造流行演艺集聚区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竞争力相对不足。一是一线城市群众对娱乐消费的需求更加旺盛,消费能力也较强。但相较北京、上海,广州并不是头部演艺经纪公司的首选城市。二是北京和上海拥有众多知名的演艺公司、剧院、演艺场所和艺术团体,有本土头部企业(摩登天空文化创意公司、迷笛音乐学校、太合音乐公司等),且更容易吸引头部主办企业。三是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在大型演艺活动及文化跨界融合方面亮点纷呈,广府文化相对而言向外没有明显作为,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的消费观念也还需培养。

  (二)演艺场地资源未充分开发利用。一是广州的演出场地数量接近上海的两倍(广州196个,上海100个),但演出场所主要分布于传统剧团剧场(占比45.4%),在户外空间、旅游景区等新空间的分布比例较低。二是广州大型体育设施(如省奥体中心、天河体育中心、越秀山体育中心等)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作,市场化运作不充分,相比之下深圳湾体育中心、北京五棵松、上海梅奔中心等市场运营的场馆早已实现盈利。

  三、有关建议

  (一)要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持

  1.出台产业规划与指导意见。结合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制定支持广州打造流行演艺集聚区的专项规划,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引导广州在演艺业态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合作等方面进行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

  2.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省市共同设立流行演艺集聚区专项发展资金,加大对演艺项目的资金投入,尤其在原创作品创作、人才培养引进、吸引头部企业和项目落户等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提升广州演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推动区域协同合作。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在流行演艺领域的深度合作,举办跨城演唱会、音乐节和电影节、时尚秀场。加强与周边省份在演艺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拓展市场空间,实现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

  (二)要有竞争力的演艺资源

  1.推动场馆场地分类高效利用。支持广州加大对演出场馆的建设和改造力度,鼓励多元化经营,提升设施营利能力“以商养体”,进一步完善演艺基础设施。

  2.整合省内演艺资源。促进省内其他城市的优秀演艺资源向广州流动,共同举办演出赛事、艺术节等,吸引本土演艺人才和团体,签订经纪合同并推广演出,提高广州本土演艺作品的生产力和专业水平。

  3.打造城市演艺品牌形象。结合广州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挖掘、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演艺元素,打造统一、鲜明的城市演艺品牌形象标识。加强对广州流行演艺集聚区的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要有吸引力的跨界模式

  1.开发旅游套餐服务。推出省内各地景区、餐饮、商品等的优惠政策和一条龙服务,通过演艺活动实现混合消费转化成多重收益,对外地的消费者进行引流并回馈乐迷及游客。

  2.传承保护粤剧。借鉴百老汇在剧本创作上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结合现代故事情节和主题或与舞蹈、流行音乐等形式跨界融合,打造时代感剧目,吸引年轻观众。

  3.探索校地合作。深化与星海音乐学院合作,挖掘传承本土音乐文化,以星海音乐学院的内容和影响力培育代表广州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