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进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百千万工程”是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自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首次提出以来,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大力推动落实,制定突出县域经济特色、发挥镇村优势的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路径,统筹资源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11月6日,省委召开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会上宣读了“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首批典型县镇村具有标杆示范作用,将带动全省县区、镇街、村居在不同赛道争先进位,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迅速推进,部分乡镇出现了项目受点状开发、碎片化运营、配套设施不足等因素制约,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一些项目运营、品牌打造、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缺乏一流标准;还有缺乏专业人才等等问题。为此需要全面提升典型镇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议在实施“百千万工程”培育典型镇村工作中,由市统筹,县镇具体挖掘、整合、发挥镇的综合优势,着力抓好文化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和数字赋能等工作,加快培育更多各具特色、宜居宜业、幸福和美的典型镇村。为此建议
一、成立农投公司,注入培育典型镇村动力
一是在市级农投公司,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新设或重组整合地方现有涉农企业,专注于农业农村领域的重点产业投资,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二是组建县、镇两级强村公司,由基础较好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供销社牵头,统筹盘活集体资源,强化跨村统筹、村组联动,实施一批集体经济项目。可以有效降低农业发展的风险,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改进运营模式,激活培育典型镇村效力
当前,各地农村不仅缺少系统的商业体系,更缺少专业的运营平台,从而导致出现“重投入、轻运营”“重生产、轻销售”“重规模、轻品牌”的现状,极大阻滞了镇村经济的发展。要创新运营模式,建设整镇运营(整村运营)平台,助力乡村产业的发展与成果的巩固,促进产业基础的提升。一是有效盘活镇村资源。推动全面开展农村“三资”清理,加大镇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力度,摸清镇村集体资产“家底”,将“沉睡”的集体资产盘活,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不断为镇村集体增收创造条件、畅通渠道;整镇运营可以有效对各村闲置的土地、楼房等集体资产以土地集中流转入股、保值增值租赁、集体自主经营及托管等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破解用地难得问题,推动镇村“双增收”。二是实现“规划、建设、运营”三者有机衔接。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建议无论是镇域规划还是村庄规划,把当地特色项目运营方案嵌入到规划中。根据项目定位和市场需求明确运营端,项目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全部围绕运营端进行,确保项目建成后满足运营需求,实现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长效运营有效合一。三是建立科学的运营机制。建议邀请专业的运营商进行整镇(整村)运营,涉及到村集体(村民)、上级政府(镇、街道)、运营商(公司、企业)三方关系,建立激励相容的治理机制,规范集体、村民、运营企业各方责权利关系。四是推动美丽圩镇数字赋能,实现共治共建共享。数字化赋能将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方式变革、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引领百姓数字生活体验,探索数字化文化传承路径,深化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三、创新农文旅产品,增强培育典型镇村活力
随着“百千万工程”工作持续推进,农文旅产业出现内卷情况。由于资源禀赋具有不可替代性、唯一性,需要因地制宜,着力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推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主题,创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借鉴西安的“盛唐密盒”和淄博烧烤等方式,建议以“编剧”方式打造文旅产品,深度挖掘各地历史文化底蕴,以写剧本的思路和方式去挖掘本土文化、设计角色经历、设置场景氛围、配置业态内容,激活文化资源,打造坚实“有料”的文旅内容,打造特色文化地标,重塑地域文化形象。持续做好“粤菜师傅”工程,通过餐饮名店、名菜评选活动,擦亮美食名片。做好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固碳中和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建设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绿美环境。做实乡村民宿提档升级工程、特色农产品“后备箱”工程。在农文旅产业融合,不断放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培育新型乡村人才,提升培育典型镇村智力
打造乡村人才创新生态系统,聚力基层党建的领头人,共同致富的带头人、乡村治理的明白人,乡村运营的专业人的队伍,建立新型乡村人才库。建议重点围绕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引进、成长和晋升的新机制,培养乡村产业项目运营的新型人才的新思路,创造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农村的新途径,打造引导乡贤回村建设家乡的新平台、抢抓“双百行动”的机遇等重点工作,用好党校、高校、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等载体,广泛挖掘党建、生产经营、产业发展人才,引导乡贤返乡创业,让他们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