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但作为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附属产物,合理利用与否事关耕地质量安全和农业农村环保问题,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自2008年以来,国家农业、环保、发展改革委多个部门发文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如《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19〕20号)等),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要求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缓解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我省水热资源丰富,种植业复种指数高,各类秸秆资源丰富,每年产生约2000万吨秸秆资源,50%以上为水稻秸秆,甘蔗和玉米秸秆次之,以及花生、甘薯、大豆、蘑菇渣、中药材等。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对于提高我省农业效益、促进资源节约、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防治大气污染意义重大。近年来,我省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为抓手,强化科技服务,坚持“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方向,探索建立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机制,初步推动形成了以肥料化为主,兼顾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五化”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及技术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秸秆还田的腐熟度不够,对下茬作物种植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集中堆沤还田技术和离田利用成本比较高,难以大规模推广;三是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参与度不高,秸秆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四是对传统技术和现有技术的综合对比评价不够系统全面,有待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我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做好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 积极探索秸秆高值化利用途径
从农业增值的角度看,挖掘秸秆高值化利用潜力巨大,需加强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途径。通过进一步引导研发推广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等,逐步建立政府推动、企业和合作组织牵头、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产业化发展模式。
二、扎实做好秸秆还田综合配套技术探索和示范推广
结合沃土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形成各地适宜的秸秆还田配套技术,提升我省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硬实力,保障粮食数量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要提高秸秆的快速腐熟技术,二是要改进基于秸秆还田措施的种植业全过程耕作管理技术,三是创新秸秆还田技术,实现农民减负、农业增收。
三、强化秸秆还田利用的效果监测和评价
我省应加强对现有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不足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提升秸秆利用水平和技术完善做好储备。同时,系统分析秸秆利用的综合效益,包括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探索秸秆利用科学评价体系。再有,重新分析评估传统秸秆使用技术的利弊,做到扬长避短,通过技术探索和改进,做到旧技术新用途。
四、重视非粮化作物秸秆的利用
我省除水稻、薯类等粮食作物外,香蕉等水果、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秸秆产生量也相当大,急需变废为宝。非粮化秸秆合理利用,特别是有效还田利用潜力较大,是提高耕地肥力的有效措施,我省应加强这一方面的技术模式凝练和推广工作。
五、强化适宜丘陵山地作业的小型机具开发
针对我省耕地碎片化严重,丘陵耕地大型机械难以操作的特点,一是要积极引进、购置和开发秸秆收储运输的机械、车辆;二是要不断加大适用于小、散田块秸秆收集和还田处理的小型农机具研发力度,降低山区秸秆利用难度和成本,从而提升丘陵坡地秸秆高效利用水平提升。
六、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宣传引导
重视秸秆利用技术培训,建立基层秸秆利用技术推广队伍。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秸秆利用科技服务和支撑工作,通过技术专家深入基层,实现对地方科技人员、农村乡土专家等的培训,形成从上到下的技术服务梯队,助推相关技术模式的应用,在经由下而上的技术使用反馈,提升秸秆利用模式和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加强宣传与引导。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技术讲解宣传,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深入到所有生产者。此外,政府部门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扶持,尝试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