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人才短缺是当前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政府投资乡村的力度加大,村集体经济也逐渐壮大。但广东目前仍有50%的村庄收入不足10万元,还需要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而且多数乡村人才仍然实施镇聘村用或村聘村用方式,由于镇村缺乏足够可支配的经济能力,无力选聘相应人才为其村庄提供服务。因此,实施县聘村用方式,由县委组织部和人社局与通过选聘考核的到村工作大学生签订聘用合同,到乡村工作,破解乡村人才振兴难题。但目前广东乡村人才选聘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缺乏整体规划,培训工作比较无序。同时,农村实用人才大多分布在不同区域,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事务,人才培育的缺乏,使得人才致富的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
二、政策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难以吸引人才。对农村实用人才还没有统一的、具体可行的管理模式,致使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带动机制,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载体和平台缺乏。目前,农村缺乏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村和专业户不足,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不够大,发展缓慢,吸纳农民的能力有限,使得人才在农村发展的空间不大,制约乡村振兴发展。
四、培养乡村干部存在偏差。目前,个别地方干部在制定政策规定时没有考虑到乡村的特点,导致多数政策要求和工作方法应用到乡村后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对于“三农”政策的理解也存在经验主义,欠缺培养面向乡村工作的乡镇干部。
对此,我们建议:
一、实施县聘村用,将到村工作大学生纳入地方财政支付范围。建议将到村工作大学生作为乡村集体经济的“助推员”, 借助大学生的教育和专业优势,探索乡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的新业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即便到村工作大学生服务期满离开村庄,村庄也有能力聘用所需人才,促进村庄发展走向良性运行。
二、在“干中学”培养干部。建议培养一批能够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知农爱农型干部,采用乡镇闲置的事业编制招募大学生到村庄服务,实施乡镇领导结对帮、站所骨干带业务、农村书记教实践、驻村干部传经验的“4对1”帮带模式来对大学生进行陪伴式和在场式培养,为农村培养后备干部。
三、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基层人才正向激励。建议打破总编控制的限制,根据乡镇实际增加基层招录名额,让乡镇急需的水利、村建、规划、经济、项目管理等专业性较强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缓解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带来的危机,并从学历提升、专业化培训、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鼓励,在职称评聘上尽量城乡同政策,化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排队等待和职称晋不了、评上聘不了的问题。
四、建立人才服务基层机制。建议依托省、市的各类专家基层工作站、名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和重点人才、专家团队的力量,加强对基层的支持力度,每年选派一定专家到基层工作,或吸收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市部门、科研院所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多方式加大培养力度,逐步提升基层人才专业能力。
五、允许农村宅基地向投身乡村建设的新成员流转。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允许已经进城落户的农民将其宅基地和住房转让给新进入农村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城市居民。
六、创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准入渠道。进一步深化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先行先试创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准入渠道,允许符合一定门槛的外来人口以适当方式进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允许他们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鼓励城市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七、培养乡村CEO。《广东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中提出了“可根据集体需要聘用职业经理人并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的思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2019年4月国家人社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十三个新职业,提出“农业经理人”作为同批次唯一的农业领域职业入选。浙江省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使用,农业职业经理人被形象地称为“乡村CEO”,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共同推动乡村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空间。乡村旅游、文旅产业、养老休闲等新的业态正在成为驱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不断出现的乡村新产业开始提升乡村资源的价值。同时,回归乡村所呈现出的社会价值也在带动一批人回乡、入乡创业和生活。因此,在新的条件下,乡村人才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与乡村致富带头人不同的是,乡村CEO主要的工作是乡村的经营管理,比如联系各种市场渠道、进行财务管理、做电商、网上销售等,乡村的振兴同样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