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韩定安
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社会压力加剧的当下,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期珠海等地相继发生极端暴力事件,心理健康和完善危机干预机制引发公众高度关注。近年来,在广东省政府统筹推动下,实现了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全覆盖,为预防极端事件发生,维护民众心理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尽管该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社会需求存较大差距。
一、存在短板
(一)机制运行不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相关部门存在沟通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不畅的情况,卫健系统作为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和力度有限,未能与其他部门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省、市、区级与镇(街道)一级体系建设工作缺乏配套的技术支持和督导机制,整体工作统筹调度难,精准服务缺失,短中期心理危机干预与长期心理援助有机结合难。
(二)宣传普及不广。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多依赖卫生健康部门或精神卫生中心,侧重于个体心理健康服务,对现有心理咨询服务和机构的宣传推广不足,心理健康服务的预防和治理功能被弱化。公众对心理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认识不足,因而延误病情。
(三)网络监管不足。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负面信息加速扩散,信息过载和持续连接现象,加重了民众心理负担。社交平台上的负面评论和网络暴力影响突出,极易导致情绪低落和自我价值感降低,诱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可能引发模仿效应,致使个别民众采取偏激方式处理矛盾。
(四)医保补助偏低。在精神类轻症疾病和重性精神病的医保支付标准方面,各地存在较大差距。精神类轻症疾病的住院医保支付标准佛山为6千-1万/人次,广州为2万-至2.5万/人次;重性精神病长期住院患者的床日定额标准佛山不足300元/日,广州的450元/日、深圳的600-800元/日、东莞的600元/日和珠海的480元/日。财政投入不足和医保补助偏低,制约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长效发展。
(五)行业规范缺失。社会面提供心理服务和咨询的机构不断增加,但行业资质不统一、服务标准不规范等问题突出,消费者难以判断咨询师的专业资格。心理咨询价格透明度低、收费无标准。公益性心理热线经费不足、人手有限,公立医院心理医生资源紧张求,满足公众需求难。
二、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体系建设。一是落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联席制度,统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基层综治中心为依托的“粤心安”服务站(室),实现省、市镇(街)、村(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站(室)全覆盖。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加强跨部门合作。发挥社心联席办作用,推动部门协作。加强健康科普和监测预警,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强化端口前移,多渠道开展科普宣传。一是广泛开展宣教活动。结合创建文明城市等重点工作,在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等重点区域,广泛开展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主题活动,强化宣传力度。二是发挥媒体宣传优势。建立线上线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网络,广泛宣传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持续提升社会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三)强化平台搭建,多领域优化服务水平。一是升级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评估-援助-治疗”衔接递进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并加大推广力度惠及民众。二是建立校外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平台,联合专业医疗机构共建学生心理疾病诊疗康复机构,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疾病治疗、康复、保健等一站式医疗服务。办好家长学校、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家校社协同。三是建立“妇工+社工”关爱团队机制,推进青少年心理社工片区挂钩、校园巡回、驻点办公。
(四)强化模式创新,全覆盖扩大服务范围。一是提升“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站室建设,面向社区居民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援助等服务,探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室与医疗机构的转介机制,整合资源形成社会心理服务链条。二是建设心理健康指导基地,利用或改造现有场馆资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区域、精神心理卫生科研的健康科普展览,提升公众知晓度与参与度。三是配足配齐专职专业心理教师,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名师工作室、培训转岗等方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四是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等项目纳入医保范围,提高心理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五)强化监管效能,高标准推动行业发展。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监督管理,严格制定准入门槛、收费标准、管理制度,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二是加强网络平台内容管理,增加优质网络内容供给,大力传播正能量。三是制定行业规范,对各类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进行分级分类,注重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四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包括咨询服务质量评估、客户满意度调查、投诉处理机制等,切实维护客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