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近年来,我省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以改革助推健康广东建设。2022年以来,省财政卫生健康支出每年2000亿元左右,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10%左右,完成500多个药品和10余类耗材省级集采,平均降幅超40%。2022年以来,全省调整价格项目3461项;修订或新增600项,持续优化价格结构。目前,全省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5%,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地区卫生总费用比重保持在26%以下。据2023年全省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情况简报披露,由于医保、医疗、医药“三医”协同作用,全省病床使用运作效率更高,省内患者从分级医疗制度中获得便利,以及更优惠的费用报销,全省次均住院费用为13080.1元,较上年下降5.6%,其中公立医院住院费用下降6.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住院费用4228.4元,较上年下降3.4%;乡镇卫生院次均住院费用为2985.8元,较上年下降5.3%。然而,取得成绩的同时,老百姓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检查费居高不下,特别是使用大型设备的CT、核磁共振等检查费用,成为患者“看病贵”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这些大型设备的采购及使用管理成为医改中被忽视的一环,迫切需要解决。
一、主要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以检查费养医现象普遍
由于诊疗服务定价普遍偏低,医院难以通过合理的诊疗收入维持运营,因此普遍存在通过增加检查和化验费来弥补收入不足的现象。此做法加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质量。同时,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支持相对不足,如2022年美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7.3%,而中国2023年的这一比例为7.2%,加剧了医院对药品、检查和耗材收入的依赖。
(二)采购不透明容易滋生腐败
当前,公立医院的医疗设备主要由医院自主采购,设备供应商直接与各医院的采购部门对接,缺乏统一的采购平台,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缺乏跨区域的协同采购和价格制约机制,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采购透明度不足,必然导致价格虚高腐败现象。
(三)采购价格高必然转嫁病患
由于设备的采购价格虚高,必然增加了就医成本。如广东某三甲医院,增强型扫描需1330元左右,造影剂270元、高压造影注射器144元、扫描280元、增强扫描加收140元、扫描加收(心电门控设备)80元、扫描加收(螺旋扫)96元、CT成像320元,各种检查项目的加收,以及缺乏明确的设备报废与调价联动机制,就医成本高状况难以解决。
二、相关改革建议
(一)建议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建议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从根本上减少医院对药品、检查费和耗材收入的依赖,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公立医院的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确保资金投入到位。
(二)建立信息化集中采购平台
建议广东省卫健委统筹建设覆盖广东全省的省级信息化医疗设备和耗材采购平台,推动采购的集中化、标准化、透明化。借鉴政府集中采购模式,对医疗设备和主要耗材的供应商进行遴选入库,建议医保局通过扩大集中带量采购目录,通过统一谈判、规范采购流程,实现规模效应降低采购价格。对主要的设备、高值耗材等价格进行在线招标比选,同时在线完成合同签署,可以信息共享和价格透明,减少采购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有效降低设备和耗材的采购成本,同时提高采购效率。
(三)规范检查费调价机制确实降低医疗费用
建议省卫健委联合省社保局等出台有关办法,建立大型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包括设备的使用年限、维修保养及报废等,以合理规划设备的更新;在集中采购基础上,对使用大型设备的检查项目收费进行窗口指导,避免随意设立名目收费;对已计提完但仍正常投入使用的设备,不再摊销检查费用以定期动态调整检查费,以切实降低老百姓就医成本。建议医保局降低高频次使用但疗效不高的检查项目的报销比例,引导医院减少对检查收入的依赖,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