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廖叶青
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的融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推动公共服务的整合与协同,可以提升区域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公共服务融合方面面临的挑战:
1、政策协调困难。粤港澳三地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公共服务整合难度加大。目前缺乏有效的跨区域政府间沟通机制,影响政策的协调和实施。
2、资源配置不均。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如医疗、教育等配置不均,影响服务可及性。在一些领域,高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3、人员流动限制。跨区域的专业资格认证标准不一致,影响专业人才的流动和服务提供。港澳居民在粤的公共服务享受受到身份限制,影响服务公平性。
4、信息技术应用不足。三地在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方面存在障碍,数据共享困难。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数字化程度差异较大,影响服务效率。
5、文化差异。粤港澳三地居民的文化背景和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影响公共服务的设计与实施。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服务提供过程中的误解和不适应。
二、建议措施
1、建立协同机制,优化营商环境。设立粤港澳公共服务协调委员会,负责统筹政策的对接与实施,确保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从解决共性问题延展到解决个性问题。继续优化审批程序,解决审批内容过多、审批程序过繁、审批手段陈旧等问题。同时,要深入到每个企业的运行层面,开展一对一服务,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二是从“给方便”深入到同时“壮信心”。企业需要方便,更需要的是政策稳定、制度公正、法规透明。下一步要立足问题导向,理顺深层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基础制度,为投资者提供长期激励和恒久的市场信心。
2、统一服务标准,协同产业布局。制定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促进三地公共服务的互认互通,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产业结构这个关键环节:一是要以制造业为本,协商制定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二是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优化地区间产业布局。三是要合作打造先进产业集群,协同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不搞各自为政、重复布局。四是依据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要求调整地区产业分工,使各个地区联为一体,打造优势互补、链条相扣、具有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3、探索试验平台,突破重大课题。充分利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横琴粤澳合作区及自贸试验区等战略功能平台,使其发挥探路、示范和带动作用。一是强化各类平台测试体制、创建标准、打造范式的功能。二是加强各类平台间的合作联动,实现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4、推动智慧转型,促进城市联动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城市,建设跨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在线服务。一是做强比较优势,建立起城市间分工协同、功能互补、一体联动的发展格局。二是建立城镇对农村的协作与援助机制,推动适宜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配置。要努力打造城市特色,塑造城市个性,同时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协同发展。
5、加强服务宣传,吸引公众参与。加大对政策及服务内容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对公共服务融合的认知和接受度。要借助国家重大政策利好,持续发挥人才和资金优势,汇集各方英才力量,为大湾区青年改善就学就业环境、拓宽就学就业管道提供支撑。积极探索大湾区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就业创业新模式,培养在大湾区内通用的各类专业技能人才;探索规模化劳务派遣形式,向港澳地区输送家政、安保、医护等紧缺技能人才,通过稳定就业逐步融入港澳、长期定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