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 赋能城市消费升级的提案

2025-01-15 10:13:3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下称大湾区)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珠三角九市,其中广东曾多年蝉联全国旅游收入榜首位置。但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共接待游客7.77亿人次,旅游收入9525.6亿元,旅游总收入仅排全国第八,与新晋榜首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次超过12.8亿人次,总体消费达到14600亿)差距较大。近年来全国各地文旅产业快速崛起,推进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提升文旅产品质量,丰富文旅消费场景,赋能城市消费升级已迫在眉睫。

  一、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政策力度和配套方案不足,协调联动不充分,区域旅游品牌效应弱。大湾区针对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配套文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关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容,仅提到融合发展的规划导向,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和建设标准。大湾区城市仅广州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方案》,其他城市在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上存在滞后现象。大湾区内文商旅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民营投资,缺乏统一调度和创新,呈现出区域内部竞争大于合作的趋势,城市间文商旅资源共享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二)大湾区旅游业态不够丰富,宣发强度不足,对年轻群体吸引力较弱。大湾区主要以现代化的旅游度假区为主,营销手段比较单一,未能充分突出景区优势,吸引游客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复购”的动力不足。大湾区内深圳大鹏半岛、江门上下川岛、佛山顺德美食之都等优质旅游区,由于宣传、挖掘力度不够,配套服务滞后等原因,未体现出应有的热度和商业变现能力。

  (三)大湾区对独特的工业遗迹资源、岭南文化和非遗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大湾区工业遗迹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造成了闲置和资源浪费。对岭南文化和非遗资源的开发还不够深入,部分景区只是对岭南建筑外形进行同质化复制,未触及岭南文化内核。

  二、大力推进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文商旅融合发展专项政策,培育“大湾区文旅”联合品牌。大湾区应制定统一的文商旅融合示范区评定标准,深化区域合作,制定文商旅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共同落实相应发展规划的建设方案。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集团合作,依托各城市的文旅资源、载体及产业发展基础,整合区域民俗、节庆等文化活动,以及生态、旅游等优势资源,以“文化+主题+旅游”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模式开发产品,重点挖掘广州和佛山美食区、香港和深圳都市群、肇庆山水、珠海海岛、江门温泉等,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共塑区域品牌,联合开展市场推广。大力发展一系列以“美食+玩乐+N”主题为核心的文商旅融合产品(例如江门主推“美食+玩乐+温泉”),发挥空港、高铁、城际轨道交通及高速路网优势,提升大湾区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不断创新文商旅业态,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内核,为游客提供差异化的文化体验。

  1.大湾区的醒狮、龙舟、粤剧、舞火龙等非遗项目具有较高的现场观赏价值,应通过非遗表演、非遗传习、非遗体验等多种形式,将非遗文化元素、非遗相关活动与场景营造、业态创新联系起来,通过文化创意开发系列产品,设计“非遗游”线路,推动产业融合与产业链延伸,将非遗传承活化融入到公共文化和旅游景区景点之中。

  2.通过创新创意、文化挖掘、科技融合等方法,加强对年轻游客的吸引力。要注重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在“大湾区文旅”的框架内,将岭南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表演编排、影像灯光等各个环节中,融合科技手段,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商旅融合产品。建议各地文旅部门启用更多年轻的文旅运营者,用更加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进行宣发,并开发观演式旅游、CityWalk、国潮游、文博游等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新兴旅游方式,吸引游客。

  (三)着力打造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大湾区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开发产品时应以工业遗产改造融入公共文化空间为目标,深入挖掘大湾区独特的工业遗产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活化工业遗产,大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规划时要以场景、业态创新打造文化消费空间,要注重游客画像绘制,遴选符合区域消费力的商业模式,盘活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实现工业遗址“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的旅游化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