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其中,以科学教育尤为关键。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是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广东省教育厅等十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措施》,旨在推动科学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6%,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水平。
一、存在问题
随着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省科学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中小学科学教育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学教育资源存在地域差异
省内科学教育资源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珠三角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粤东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则面临学校分布散、办学条件相对较薄弱等问题,表现为部分地区校内校外未形成科学资源协同部署,未能建立起学段之间科学资源衔接共享体系, 条件较薄弱地区学校科学设施及媒体资源处于劣势等若干待解决问题阻碍了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科学教育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开展科学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具备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科学素质的科学教育素养,掌握科学教育相关的学科教学知识和跨学科教学知识。目前,部分教师科学教育素养储备不足,学科教学知识结构有待完善,在跨学科教学、创新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需要得到进一步支持。
(三)科学教育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中小学科学教育目前参与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机会有限。虽然有一些学校尝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且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需求脱节。缺乏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研究会)、企业的实验室开放参观学习和科研实践机会,实践教学的实施程度不强。
二、对策建议
通过高校赋能中小学科学教育,探索科学教育有效途径和模式,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开展,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一)高校赋能科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科学教育体系设计和布局,以及注重包括高校在内的多主体协同,构建“大科学教育”的新格局。一是,搭建校内外的科学教育共同体联盟。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研工作者研究和参与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科学教育,让该地区学生通过与科研工作者、科技一线研究人员等面对面直接进行交流。通过开展主题科普讲座,建立学生对科学认识的具象化和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二是通过加强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采用高校科学教育专家“线上+”模式,遴选前沿科普主题、制作前沿科普视频,开展学生科普活动,拓展科学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激发青少年探索科学热情,全力助推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
(二)高校赋能科学教育师资建设
高校拥有科技专家等资源,为中小学校内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可由政府倡导以高校教师团队协同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的专项提升计划。建立科学教育高校人才库和导师库,采取高校揭榜挂帅或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励高校教师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等,为科学教师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指导,促进双向互动和反馈,在解决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提升整体科学教师队伍水平。二是高校应着力培养科学教师队伍,开设科学教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整合优质大学资源培养高水平专业型的小学科学教师,鼓励高水平大学培养科学教育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三是探索高校和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人才流动机制,高校可以推荐一线教师参与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和管理,中小学也可以选派优秀的科学教师和管理队伍到高校进行研训和挂职,通过双向互动更好的发挥大学的人才优势。从高校的视角设计的课程,可以将最新的研究进展、科学研究所需的思维方式融人课程。建立智库、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一线的研究和指导。
(三)高校赋能科学实践教学活动
继续鼓励高校各院系根据自身特色赋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如在引导和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大学的开放日、研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相关科学大讲堂等创新课程系列活动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科学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包括中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和实验互动,以及高校教师在中学开展演示与动手实验等,让学生现场感受科技的魅力,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高校场馆资源优势,联动大学图书馆、实验室、天文台等场馆资源,打造和利用好高校科普基地,制度化地建设“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等长期共建模式,为打破时空障碍,加快信息化资源建设,如引入元宇宙概念,以线上博物馆等形式提升传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