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余其豹
内容:
灯塔盆地位于河源市中心腹地,涵盖东源、和平、连平3个县20个镇239个村(居),面积约22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7.3万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是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国家优秀农业科技园区。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将“支持河源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多次写进省委全会报告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灯塔盆地成为广东省委、省政府支持创建国家农高区的唯一代表。近年来,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到河源调研时强调,广东的盆地资源比较稀缺珍贵,要在盆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上做文章,大力推进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特色,做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打造打响名优品牌,走出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新路。
河源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举全市之力创建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建立完善政策保障、配套设施、科技创新体系,稳步发展木本油料、生态畜禽等现代农业产业,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油瓶子”“水缸子”,向国家农高区迈出了坚实步伐。农高区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广东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是新时期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长期稳定供应、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河源市在推进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标对表第二批国家农高区考核要求,仍存在差距和不足。一是创高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在17个创高地区中,仅剩7个地区省级层面尚未出台支持创高的政策文件或成立领导机构,广东是其中之一。二是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现代农业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示范性还不够高。三是科技要素支撑有待强化。农高区内没有涉农高等院校,支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能力还不够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仍需提高。灯塔实验室仍处于建设阶段,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还不够多。四是基础配套供给有待加强。农高区内镇村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用电网、土壤改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脆弱。
为此建议:
2024年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第三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据了解,第三批国家农高区申报和考核工作有望在2025年上半年启动。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保障,高位推进,凝聚合力,进一步支持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加快把灯塔盆地打造成为广东重要的“大粮仓”、践行“两山论”的新名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展示“百千万工程”工作成效的新窗口。
一、加大对灯塔盆地农高区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将灯塔盆地农高区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序列管理,享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政策扶持和省级财政专项补助。二是省财政厅、省生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等省直部门对灯塔盆地申报涉农资金项目给予单列管理和涉农资金重点支持。三是鼓励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投放方式,为农高区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二、在农高区布局更多优质涉农项目。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推动中粮集团、中储粮、广东农垦、深粮控股、天润集团、深农投等国有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研发等项目布局农高区。省商务厅支持农高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争取每年引导2-3个农业项目到农高区投资。
三、加大科技要素的支持力度。省科技厅将灯塔实验室列为粤东粤西粤北建设省实验室的创新改革试点单位,继续按省实验室的标准进行建设和运行,探索欠发达地区建设省实验室和发挥省实验室作用的新路径。
四、省委省政府统筹深圳与河源两市共建国家农高区。推动深圳、河源携手共建国家农高区,将深圳与河源共建国家农高区列为省委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将其纳入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重要协作事项。由深圳市引导深农集团、深粮控股、中农网等优质涉农企业到灯塔盆地农高区落子布局,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联 名 人:廖继聪,曹建忠,倪丽君,周成长,廖东帆,肖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