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蒋丽苑
内容:
一、背景与意义
广东省是我国制造业核心引擎,5G技术领先、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完备产业链。以深圳为代表的城市,电子信息产业占全球市场份额逾10%,为全球供应链稳定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制造业竞争格局正被重塑。广东制造业仍面临结构优化、数字化转型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挑战。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是巩固广东全球制造业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端制造的全球竞争压力大
广东制造业规模与产业链完备度虽居全国前列,但对比美国、德国等制造业强国,仍存在一定差距。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31.5%,而美德可达40%~50%或35%~45%。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半导体设备等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限制了广东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也可能削弱我国整体制造业的国际话语权。若无法尽快突破这些技术瓶颈,广东及我国制造业将在新一轮智能制造升级浪潮中陷入被动,影响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均衡
部分大型企业已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但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整体较低,原因包括基础设施不足、资金短缺、技术人才匮乏等。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不仅影响自身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削弱产业链协同,阻碍广东作为制造业龙头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如果不能整体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链“短板”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广东省要在全球智能制造的新时代格局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需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强化5G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加速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大幅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同时深入践行绿色制造理念,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资源循环等方面实现突破,构建面向未来的先进制造生态,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智能制造升级贡献“广东方案”。
(一)引领智能制造全球发展
1. 发挥5G优势,推动智造革新。
深化5G在汽车、装备、电子信息、家电等行业的应用,实现生产设备全面互联、跨工厂实时 协同、质量检测智能化、移动机器人物流优化,大幅提升效率与产品质量。
2. 基于制造业规模,构建智能制造生态。
依托广东强大的产业基础,完善上下游协同机制,鼓励制造企业与技术服务商合力打造智能制造生态。通过“灯塔工厂”示范,推动成功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3. 强化核心技术创新,攻克“卡脖子”环节。
在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设立专项研发计划,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校企合作协同攻关,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将成果优先应用于行业示范项目,加速技术成熟与产业化。
4. 加速工业互联网发展,完善数据驱动生态。
建设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一体化平台,为企业提供轻量化、低成本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迅速接入工业互联网,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
(二)完善政策支持,强化资金引导,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1. 强化资金引导,推动技术应用。
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普及与应用给予重点支持。针对生产装备、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额外补贴,鼓励企业在员工培训、设备升级方面加大投入。
2. 支持智能工厂建设,提供政策扶持。
选取龙头与区域核心企业作为试点,通过补贴政策倾斜与专家技术指导,帮助企业从单点智能化向全流程智能化转型。出台专项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设备进口减免税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3. 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提升政策精准性。
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监测企业转型进度,量化数字化改造效果并预警问题。定期收集企业反馈,动态调整政策重点与资源投向,因地制宜地提供差异化支持,确保政策的高效落地。
(三)推动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1.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在注塑机、汽车制造等高能耗领域推广节能型设备与新能源供能系统,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
2.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企业采用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提高清洁能源在工业能耗中的占比,助力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3.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废料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研发,建立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与污染排放,迈向近零排放。
4. 建设绿色智造示范园区。
以珠三角地区为先行试点,规划建设集绿色工艺、低碳物流和节能建筑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绿色智造示范样板。
5. 实施政策激励与国际认证。
提供绿色工厂建设专项补贴,鼓励企业通过ISO 14001等国际环保认证,提升广东制造在全球市场的绿色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