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一、基本情况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委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科学制定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分类施策,避免村庄建设“千村一面”对政策落地意义重大。而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为此,调研组积极深入揭阳、茂名、肇庆、清远等地典型村,对部分首批典型村进行了走访调研,分析各村发展基础及存在的部分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典型村创建基本情况
(一)因村而异,巧用资源优势发展现代产业。如,茂名市创新“村集体回收+二次流转”模式,盘活优质连片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潭段村打造网红夜市小吃街打造城郊乡村模式。普宁市双枝山村则建设集商贸和居住于一体的村民安居楼,超百间商铺及农贸市场由双枝山村集体统一管理经营,有效构建了村级核心产业。
(二)村企联动,整合优质资源发展强村主体。通过资源要素整合,推动村企合作模式,发展壮大强村公司,以“强村分红”模式,构建“企业+村集体+村民”利益共同体,引进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如,普宁市梅塘镇大东山村以“村集体土地参股+企业投资经营”模式,发展“光伏大棚+循环水养鱼”的现代农业;茂南区文蓬村以村集体用地作价入股模式稻米加工企业,共建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发展优质稻产业。茂南区白土村成立村级辣椒合作社,流转土地超600多亩引领辣椒全链发展;
(三)活用文化,深挖区域资源底蕴创新发展。发展“农旅、红旅、文旅”等乡村旅游,创新“绿色生态+农文旅”特色发展模式。如,揭西县良田乡下村依托“揭阳第一峰”和南方人民印钞厂旧址,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和茶叶特色产业相融合的研学康养、观光旅游项目。茂南区白土村深挖朱也赤纪念馆、茂名县人民政府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省非遗文化产品“阿朱家籺”打造科普研学、党建教育特色村;牙象村深挖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等资源,建成牙象大地艺术公园、牙象农舍美术馆等文旅项目。
(四)党建引领,拓展“党建+”模式推动乡村发展。凝聚党员力量,发挥村党组织服务、联系和发动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打造基层党建精品项目。如,揭阳市塘埔村以“党建+产业”“党建+治理”发展模式,打造百亩“一站式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集中签约入驻,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二、典型村存在问题
(一)各自然村发展不均衡较为突出。典型村内的偏远自然村普遍边缘化较严重,基础设施薄弱;尤其缺少社会力量参与的典型村,政策性资金扶持造成公共资源越来越倾斜,村内两极分化更严重。
(二)乡土韵味易被忽视。由于对村内历史遗存资源识别能力弱,整合能力弱,改造过程中,过分强调通过同质化、标准化、模式化以实现“立竿见影”,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越改造越模糊,原有乡土韵味容易丢失。
(三)区域融合发展不充分。过分强调某个典型村作为短期政治任务式的单极发展,缺乏与周边村落的资源整合联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且易造成资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四)村庄持续运营能力较弱。典型村干部普遍仍缺乏现代化治理能力和引导产业发展能力,甚至有部分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清,缺乏外出学习和总结的意愿,难以引领村庄走向现代化、产业化的道路;且部分村庄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缺乏持续保护环境整洁和村庄基础设施持续运营能力。
三、意见建议
(一)坚持整村均衡发展,注入和美乡村动力。要始终坚持整村科学谋划,邀请乡贤、村民参与规划研讨,均衡推进全村环境整治和基础建设;并结合“积分制”“激励制”和议事制度持续吸引全民持续参与典型村建设,实现房前屋后扫干净,村落庭院种漂亮和家家户户收整齐,不断注入和美乡村动力。
(二)科学制定发展方略,挖掘乡土韵味内涵。要对村庄资源进行充分调研摸查,精准对村庄资源进行梳理和分类,科学评估土地、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文化、劳动力资源的潜在开发价值,尤其对历史老旧建筑、传统文化风俗、红色革命遗存、美食及传统技艺等要充分审慎评估,坚持将保护开发现有乡土韵味作为首要原则,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将交通优势、旅游优势、农特产品优势等转化为发展优势,延拓丰富乡村业态。
(三)坚持区域联动整合,集聚创新发展动能。应始终将典型村建设与周边资源进行整体协同开发,从空间布局上,探索“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协同布局;从资源开发上,按照互通有无,错位互补,配置资源要素;从产业链开发上,坚持生产要素集聚、沿链共赢发展,共同招商引资发展的原则进行开发,实现资源抱团,提高示范村示范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精准开展村官培训,强化运营管理能力。要根据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及村庄运管现状等情况,定制式精准开展村官培训课程,因村施策地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村干部,鼓励村集体以小切口,小而美的亮点项目试点实训实战,以实际的项目管理和项目运维培养一批“强村公司”优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