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邓毛颖
内容: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强调要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激发消费潜力。广东作为经济与消费总量第一大省,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紧抓“城、乡、山、海”特色空间资源这一关键要素培育消费新动能,将提振和扩大消费与“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打造海上新广东”等工作衔接起来,助力广东在促消费、扩内需方面走在前列。
我省“城、乡、山、海”特色资源优势足。一是岭南山海的禀赋优势,广东拥有“六湾区一半岛五岛群”的海洋资源,森林公园、海洋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个,已建成绿道20000多千米、碧道2000多千米。二是气候优势,广东可以充分利用暖冬气候优势吸引人、留住人;同时炎热的夏季如何让省内的高净值人群留在省内消暑也是重要的课题之一。三是岭南人文资源优势,我省建设古驿道1000多千米,有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拥有3000多万名海外华侨华人,占全国海外华侨华人人数一半以上。
但总体来看,广东的“城、乡、山、海”特色空间资源与消费联动不足。一是特色空间资源丰富但转化为文旅消费场景数量不够,如我省海洋、森林、自然保护地等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但5A级景区数量仅排名全国第8;二是特色资源缺乏与消费的融合,如大量地标区域、文化设施等周边缺乏商业配套,巨大的游客流量未能充分实现消费转化;三是特色资源场景在全国知名度不高,如在滨海文旅方面与海南三亚、广西北海等地相比,滨海旅游度假场景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都有较大差距。
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发挥城市的消费中心功能,丰富“城市消费场景”
一是复合利用好城市地标空间资源,打造新型特色消费场景。充分梳理低效用地以及边角地等“金角银边”,用好用足森林公园内工程设施建设用地不超过陆地面积3%,城市公园内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面积不超过总用地面积5%的上限,提升公园绿地商业消费功能的兼容性使用;结合公园、景区、标志性建筑、轨道交通站点等地标资源,培育国际型、文体型、科技型、夜间型、社区型等场景,精准链接消费者需求,以场景驱动消费升级。二是保护活化好历史文化空间资源,打造传统街区消费场景。通过保护修缮、微更新改造等手段,支持商业功能融入文化用地、植入历史遗产,支持灵活的商业空间设计和多样化,推进街区式整体活化利用。
二、挖掘乡、村、田资源优势,焕新“乡村消费场景”
一是用好传统村落资源,打造乡村“文化消费场景”。我省拥有57个历史文化名村、421个传统村落,应精准定位古村落的文化品牌,以“非遗文化、文创产业、消费业态”青春化作为切入点,打造多元新业态。二是用好可盘活用地资源,打造乡村“民宿消费场景”。应推进空心村整治,用好拆旧复垦、点状供地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发展和丰富乡村民宿产品。通过合理利用荒地、山地等资源,采用集装箱建筑搭建、房车营地等模式,加强乡村度假营地建设。三是用好生态农业资源,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消费场景”。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塑乡村“三生”空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垦造水田等项目,建设秀美田园。通过商文旅联动打造有竞争力田园综合体,培育农旅“+露营”“+研学”“+赛事”消费场景。
三、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发展“山林消费场景”
一是用好温泉资源,深挖“温泉+”消费场景。广东省已发现温泉317处,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三,应朝着温泉“+生态”“+文旅”“+乡村”“+品牌”四大方向,打造与消费融合的温泉产品,擦亮“泉在广东”名片。二是用好森林资源,发展“林下消费”场景。改革创新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机制,鼓励国有林场适度发展与林业保护、教育等功能相适应的消费经营活动,开展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结合防火道、作业道、文旅道“三道合一”建设,构建露营、生态养生等业态,形成森林“+疗养”“+运动”“+游乐”等多种消费发展模式。三是用好低丘缓坡资源,发展山林“文娱消费”场景。广东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0%,应将山林生态与各类研学、科普、宣教、户外体育活动结合,开发设计环山涉水、丛林探险等消费项目;在合适区域提供马术、高尔夫等运动场地,并与高端度假产品相结合;针对广东暑期长的特点,合理引导酒店民宿“上山发展”,打造“避暑山庄”、“树屋酒店”等产品。
四、用好海洋、海岛、海岸资源,打造 “海洋消费场景”
一是用好海岛资源,打造“岛屿消费”场景。广东拥有海岛1963个,总数全国第三,应积极培育一批世界知名的旅游海岛及滨海旅游度假区;要创新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利用方式,充分发挥海岛的消费价值,培育“跳岛游”等发展模式。二是用好海域、海岸、海港,培育“邮轮游艇消费”场景。广东海域总面积和海岸线长度居全国首位,应充分挖掘海岸线的消费潜能,发展花式玩海的“游艇+”模式,开发沙滩及海上运动培训、竞技比赛项目,发展俱乐部经济;实施邮轮、游艇港城建设工程,完善邮轮母港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开发多元化邮轮旅游航线,发展“邮轮游艇+广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