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托广州优质医疗资源优势打造国际一流高端医疗品牌的提案

2025-01-15 10:20:2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一、现状与问题

  广州优质医疗资源综合优势突出,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学科完善,人才集聚;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达6500多家,全国排名第二,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全市共有6677家医疗卫生机构、331家医院(其中公立医院131家,民营医院200家)、三级医院81家(其中有45家三级甲等医院),纳入统计的18种专科医院中拥有15种,根据《2022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广州有10家医院上榜,44个科室进入全国专科声誉榜单前十。尽管广州在高端医疗发展环境在国内位于前列,但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高端医疗机构有待优化。广州现有高端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公立医院,民营和外(合)资医疗机构相对不足,影响了高端医疗服务的广泛覆盖和均衡发展。

  二是跨境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广州尚存在医保适用性有限、跨境医疗保险产品覆盖不全面、数字医疗服务应用场景开发不足等问题,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士就医面临诸多不便,就医体验亟须改善。

  三是医疗产品应用受限。国产医疗产品从研发到上市流程复杂,需要经过漫长的无盈利过程;国外医疗产品审批过程严格,耗时较长,应用进程缓慢。

  四是国际影响力与品牌建设尚待提升。目前来看,广州医疗机构普遍未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建立深度合作,而且缺乏有效的品牌宣传平台,在国际竞争中难以突出重围。

  五是高端医疗品牌相对缺乏。广州高端医疗品牌建设比较薄弱,名院、名诊(室)、名医、名企等品牌资源利用不足。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高端医疗机构建设

  一是多途径打造高端医疗机构。一方面,大力提升公办医疗机构的诊治条件,着力提升医师水平,加强高端医疗装备应用,推动诊治标准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支持民营和外(合)资医院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与国际基金来穗投资建设具备高端技术和特需服务的大型营利性医院,并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团队,创建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医疗体系。

  二是促进资源集聚整合。鼓励公立医院以人力、技术、管理和品牌等资源通过合作或合资形式设立独立法人和独立场所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研究试行、推广公立医院医生以多点执业形式在民营和外(合)资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工作,吸引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人才及研究机构,形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二)切实提升跨境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制定相关标准体系。着力打破医保地域限制,推进“港澳医保通”等项目,加强与国际保险公司合作,拓展跨境医疗保险产品,实现医疗保障范围和增值服务上的跨境打通,使港澳台同胞及外籍人士在广州就医更加便利。

  二是推动线上医疗服务覆盖港澳台同胞及外籍人士。目前,我省现有线上就诊平台只针对内地患者,港澳台同胞及外籍人士如需就医基本只能在线下操作,建议学习上海经验,开通港澳台同胞及外籍人士线上就医专门服务平台,提供包括预约挂号、报告查询、电子病历等,以及在线复诊、快速配药、开具检验检查等服务。

  (三)简化医疗产品上市流程

  一是简化审批流程。优化临床试验审批,建议实施临床试验审批改革:对于低风险项目实行备案制度,对具有重大创新价值或临床急需的新药上市申报审批给予优先处理,对已获得国外权威机构批准的产品简化国内注册流程。

  二是加强跨部门协作。建议省政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简化涉及多部门审批的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定期组织多部门联席会议,解决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

  (四)强化品牌塑造与国际化进程

  一是加强品牌塑造。充分挖掘医疗品牌资源,突出中山医系院、南方医系院等名院,眼科、肿瘤、心血管、呼吸道等名诊(室),钟南山、戎利民等名医,广药、莱恩等名企的品牌优势,搭建专业平台向世界展示广州在医疗服务、医疗设备、生物制药、智慧医疗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打造广州高端医疗品牌矩阵。

  二是拓展国际合作。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建立深度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共同进行临床研究与药物开发;积极争取更多国际认证,提升医疗服务的国际标准化程度;开展医生交换项目,派遣医疗专家赴海外学习先进医疗技术,同时邀请海外专家来广东交流,提升我省医疗团队的国际视野和技术水平。

  (五)加大医疗品牌培育政策支持

  一是加强要素统筹保障。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多途径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项目建设,开发适合医疗行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持续优化土地使用政策,允许医疗机构在一定条件下转让土地使用权,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及时更新人才政策,以保持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等,充分保障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以及外(合)资医院的发展需要。

  二是巩固发展医疗资源优势。建立并动态更新名院、名诊(室)、名医、名企清单,实施适当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结合民众实际需求情况,尝试以广州南沙为试点先行探索调整特需病房床位数占比规模;积极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外(合)资医院发展,完善广州高端医疗服务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医疗、医保、医药的协同发展和治理,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