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倪丽君
内容:
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连续35年位居全国经济总量第一。2023年GDP13.57万亿人民币折合为1.92万亿美元,与2023年韩国GDP为1.71万亿美元相当,为发展高质量教育创造了基本条件。在基础教育方面,2023年广东确立了13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和15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广东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1)广东教育规模大,教育发达地区集中,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根据《广东年鉴2023》和《2023年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2024》统计显示,基础教育学段和高等教育学段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784万人,约占广东总人口12706万的21.9%,这种教育规模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提高。广东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教育发达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粤北地区和粤西地区为教育不发达,这些直接影响广东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2)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面严重不平衡。在基础教育方面,中小学教育开展素质教育,但大多数中小学校仍然以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为提高学科成绩服务,为学生升学服务,为考重点学校和重点大学服务,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未来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作用,缺失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兴趣好奇心的培养。在中职教育方面,学校重视技能教育,没有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没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项目,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在高等教育方面,无论是重点院校、普通院校,还是职业院校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或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但高校大学生创业率、创新率均不高。
(3)在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存在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缺失的现象,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素质教育理念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普及时间不长,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实践难以深入学校和家长。家长重视学科成绩和学生升学,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重视学科教学和课程管理,初中和高中忽视学生人文与社会素质培养,忽视职业基本技能培养,缺失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导致全人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难以推广普及。在中职教育方面,重视职业技能和技术教育,忽视职业道德与规范的培训,缺失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项目。在高等教育方面,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知识类课程多,学术培训课程少或没有,跨学科课程少,创新创业课程更少,导致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高校难以推广。
(4)中小学生缺失创新思维和学术培训训练,中职技校学生就业好,创新创业能力不高;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创新难、创业难。中小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创新与逻辑思维的训练、学术思维和质疑提问意识与思考能力的培养,中职技校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和专门技术训练,在服务业和制造业就业率较高,但缺乏规范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导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高校毕业生重视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和专门技术学习、学术培训训练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导致他们就业能力低、创新创业能力低,出现就业难、创新难、创业难的问题和现象。
为此建议:
一、组织专家和学者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国际研究和本土化研究,为广东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政策咨询与建议。借助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国际研究,开展国内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现状、理论知识研究、课程与教材研究、教学与实践项目等方面的本土研究,提出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广东方案,推进广东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法规制定。
二、引进先进国际教育理念,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法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各级政府制定创新创业教育配套政策法规,鼓励中小学校、中职技校、高校开设创新创业各类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支持和鼓励中职技校、高校的教师创业,带动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中小学、中职技校、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提高中小学生和中职技校学生的职业与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包含中小学、中职技校、高校在内的完整的现代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新难、创业难的问题。
三、设立不同类型的科技科研成果转移商业机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科研成果转移合作机制。鼓励中职技校、高校或行政区域设立科研成果转移商业机构,开展科研成果转移机构的人员专业培训与机构规范管理,提供技术开发、咨询指导、融资服务以及成果转让、技术许可、股权投资、项目孵化等,加强科研成果转移商业机构与国内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合作,促进高校或科研机构和产业界合作,推进高科技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科研成果转移融合的合作机制,加快广东高科技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