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台盟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历史底蕴厚重、非遗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发展,通过“非遗+”的复合业态模式,将非遗文化巧妙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效地促进非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激发了非遗文化内在发展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我省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期,我省通过高质量高标准组织活动,推动非遗展示“出新、出彩、出圈”。如2024年“舞动中国龙”—龙舞大巡游全国主会场活动在广东惠州举办,成功吸引超15万观众现场观看,超1800万人次线上观看直播,各级各类媒体报道超3600篇条,全网阅读量超3亿,极大地提升了广东惠州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虽然这些非遗的大型文化活动广受好评,但经济效益差强人意,显示了我省在充分挖掘非遗经济价值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体制机制存在障碍。缺乏非遗产业化发展专项政策和配套机制,现有政策更侧重保护和传承,针对非遗产业企业选育、孵化、培育、指导、扶持相关政策机制仍不健全,跨县(区)、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阻碍非遗产业链形成和发展。
二是人才短缺、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滞后,对既懂非遗文化又懂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足。资金投入主要依赖政府,缺乏多元化资金来源。
三是非遗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不足。非遗资源市场化转换率低,开发程度有限。非遗产品品种单一,与现代市场需求脱节。
四是宣传推广助力不够。宣传形式和渠道单一,未能充分发掘公众人物影响力和新媒体平台潜力。宣传内容不够新颖、缺乏创意,难以激发公众探索欲和共鸣。
为此,建议:
一、以改革的思维破解难点堵点,完善非遗产业化发展专项政策和规划体系,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制定非遗产业化发展专项规划,明确非遗产业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二是建立非遗项目选育孵化扶持指导机制,筛选出具有发展潜力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全方位的指导。三是构建非遗全产业链政策配套机制,加强非遗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与协同。
二、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筑牢非遗发展的人才根基,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完善非遗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联合高校和培训机构,提升传承人的管理和营销能力,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结合。二是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专项政策,吸引和激励非遗人才,确保人才与文化产业需求同步发展。三是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多方投入的资金供给模式。
三、深化非遗市场化转换路径,全面挖掘和释放经济价值潜力。一是系统挖掘非遗资源,分类评估非遗项目,开发和培育市场潜力大的非遗项目。二是创新非遗产品设计与营销策略,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三是推动非遗项目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拓展应用领域,开发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广东特色的非遗IP品牌。四是拓展非遗产品销售渠道与品牌建设,推动非遗文创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创新非遗宣传策略与手段,提升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制作高质量、富有创意的非遗内容,吸引年轻受众。寻求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合作,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二是创新宣传内容,增强非遗文化的吸引力,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定个性化的宣传策略。三是融合线上线下宣传方式,加强线下活动组织,探索AR、VR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体验。
五、依托非遗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弘扬多彩非遗文化。结合节庆活动打造品牌,提升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二是重点培育广东岭南特色传统文化。聚焦岭南文化精髓培育,利用好广府、潮汕、客家三种文化交汇优势,结合红色资源如高潭、海陆丰,打造高端岭南文化体验中心,促进与现代旅游、研学融合,引领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突破地域限制,统筹打造省域非遗精品线路、非遗研学品牌,规避同质化竞争,共谋文化产业新飞跃。四是做强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促成产业化、集约化转型,通过强大的文化企业,构建重大文化项目和平台,打造文商旅融合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