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黄家伦
内容:
一、现实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非遗资源丰富,大湾区共有10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有12项,澳门特别行政区有11项,涵盖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方面,像南音说唱、凉茶制作技艺、舞狮、鱼行醉龙节等都极具特色。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刚刚被列入非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如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在大湾区各地有着多样的呈现形式和独特的地方特色,这进一步充实了大湾区非遗文化的宝库。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国际旅游城市,每年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务人士,为大湾区非遗项目,包括春节文化习俗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展示舞台和交流渠道。
二、痛点问题
整合推广不足:大湾区非遗项目虽丰富,但各城市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同合作,未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例如,澳门与其他城市在非遗项目联合推广上缺乏协调机制,导致展示零散,难以展现大湾区非遗文化全貌和魅力,无法吸引国际广泛关注。像春节这一重大非遗项目,各城市在向国际推广时未能形成合力,各自的特色活动和文化内涵未能得到系统整合与全面展示,使得国际受众对春节文化的认知较为碎片化。
创新性传承缺乏:部分非遗项目传承发展面临挑战,在利用澳门平台国际传播中,创新元素不足,未能与当代社会生活和市场需求契合。如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演绎形式创新不够,难以满足国际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新鲜文化体验的追求,影响传播效果。以春节相关非遗为例,传统的春节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的演绎方式较为单一,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未能充分挖掘春节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的结合点,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
国际传播能力有限:大湾区非遗项目在国际传播时,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澳门虽有国际交流基础,但在非遗文化对外翻译、跨文化传播策略制定及新媒体传播手段运用等方面专业能力欠缺,致使非遗项目难精准有效地传递给国际受众,传播效应受限。对于春节文化中的一些特定词汇和习俗,如“压岁钱”“福字倒贴”等,在对外翻译和传播时缺乏精准且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导致国际受众难以领会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三、意见建议
构建协同传播机制:成立大湾区非遗文化国际传播联盟,由大湾区各城市文化部门和澳门相关文化机构共同参与,整合资源,统一策划组织非遗项目在澳门及国际上的展示与推广活动。如定期举办“大湾区非遗文化节”,将春节等重点非遗项目作为核心内容,汇聚各地精品非遗项目在澳门集中展示,打造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塑造大湾区非遗文化整体品牌形象,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联盟制定统一的推广策略和宣传方案,协调各城市在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安排,形成连贯、系统的文化传播链条,向国际社会全方位展示春节文化的魅力。
推动创新性发展:设立大湾区非遗创新发展基金,鼓励非遗传承人、文化创意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元素和价值,结合现代科技与设计理念,开发创新性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和衍生服务。针对春节非遗,可以推出融合现代科技的春节主题虚拟现实体验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春节的热闹氛围;设计具有时尚感和实用性的春节文化创意礼品,如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办公用品相结合,开发剪纸风格的笔记本、手机壳等。在澳门举办非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将春节元素作为重要创作主题,选拔优秀作品进行产业化推广,并在澳门旅游景区、文化场馆等地设立销售展示专区,同时利用线上电商平台拓展国际销售渠道,让非遗产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新载体。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强与澳门高校、国际传媒机构和文化传播专家的合作,培养既懂非遗文化又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负责非遗项目的对外翻译、宣传文案撰写及跨文化传播策略制定。对于春节文化中的特有词汇和习俗,邀请专家进行精准翻译和文化阐释,以便国际受众更好地理解。利用澳门的社交媒体平台、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渠道,采用短视频、直播互动、虚拟现实体验等新媒体形式,精准推送大湾区非遗文化内容,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在春节期间,通过直播展示大湾区各地的春节庆祝活动,邀请国际友人参与互动,分享他们对春节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国际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大湾区非遗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