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台盟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生物医药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生物医药龙头企业聚集,科创载体持续增加,园区布局不断完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蓬勃发展。调研发现,2023年,广东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实现营收6638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拥有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山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等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聚地。2024年10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围绕创新机制、提升产品、集聚产业、营造环境等,提出38项重点任务和举措,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进步与技术革新,打造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高地。
生物医药科技被视为台湾重要的核心产业,自1980年就将生物医药科技和半导体同等看待,并给予产业政策支持,取得显著成绩。台湾具有技术、人才、生产管理方面的优势,在基因治疗、免疫治疗、新药研发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民进党当局有意将生物医药科技产业打造为台湾地区的第二座“经济神山”。台湾人才储备多,科研体系和平台建设较为完善;大陆原材料丰富、内需市场庞大,广东和台湾在产业结构和优势技术方面互补性较强,粤台生物医药产业合作潜力大、空间广。
但是,粤台生物医药科技产业深度合作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台湾企业在大陆投资意愿偏低,大陆具备医学背景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同时台湾生物医药科技产品出口集中度高,美日是其主要客户,尤其对美国的出口占比约1/3。二是两岸在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核制度、质量标准、检验标准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台企要取得大陆批文耗时长、成本高。三是民进党当局对岛内生物科技企业赴大陆投资的管控力度持续加大,台湾生物医药科技产品对大陆出口风险问题加剧。
为继续深化粤台经贸交流合作,建议积极开展与台湾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深度合作,开拓新时代粤台交流合作新路径。
(一)建立海峡两岸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区,探索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的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
基于比较优势和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发展的趋势,建议建立海峡两岸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区,依托现有广东台湾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或实力较强的ICT企业,深化人工智能融合、小分子创新药研发等方面与台湾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合作,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的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
(二)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紧紧依托深港生物医药产业园平台建立大中华生物医药科技产业联盟。
建议依托深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平台,吸引各区台湾生物医药科技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园区模式,推动园区与台湾竹北生物医学园区、南港生技园区等的“区对区”合作。同时,积极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广州、东莞、中山等地相关企业,建立大中华生物医药科技产业联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展开与岛内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合作。
(三)借鉴台湾“资通讯赋能生技产业”的做法,依托广东电子信息公司,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升级。
一是政府牵头,鼓励和推动ICT(信息和通讯技术)企业以技术和资金优势进行生物医药应用技术开发,抢占生技新兴领域市场。二是推进跨领域整合。通过半导体、面板及ICT企业投资,促进信息和通讯技术优势整合生技技术,拓展医护场域的数字化,培育数字医疗供应链的优势。三是依托广东台商电子信息公司,开展与岛内生技产业的合作,避开民进党的管制。借鉴台湾做法,拓展与台湾高端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深度合作与交流
(四)深化两岸产业标准和职业资格互认互通,营造更富吸引力和性价比的产业生态。
一是加大对台湾生物医药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向广东台湾医师开放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允许广东台胞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并可自主选择符合条件的医院进行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吸引台湾生物医药科技类人才来大陆交流,探索筹建粤台生物医药科技领域专家智库等。
二是探索台企保健食品的进口认证标准,推进两岸生物医药科技产业标准共通。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七条政策措施中,建议广东先行先试,将其运用于台企保健食品的进口认证标准,推进两岸生物科技产业标准共通。同时,简化台企保健食品进口程序,加速落地进程,减少台企进入大陆市场的成本,助力台湾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集聚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