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杨晓辉
内容:
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需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切实保护土壤环境,防治和减少土壤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部门2015年底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定期调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对土壤的各类型点位包括耕地点位等开展常规监测。2024年广东省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范围涉及近160个行政村庄、近600个饮用水源地、近30个规模化农灌区等,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根据监测情况来开,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监测技术较落后,数据成果对推动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管理工作支撑力度不足。在现行的监测监控机制中,除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部分地区引用自动监测数据、黑臭水体和农业面源监测与评估部分采用遥感监测监控方式外,其他各类环境要素特别是水环境方面,仍以手工监测方式为主,监测频次少、人工成本高、点位空间代表性不足的缺点突显。
二是现行的监测监控工作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方式开展,针对地方特征污染指标开展监测监控的机制不灵活。采用全国一盘棋的方式,在监测点位、监测频次、监测项目、评价体系等方面统一标准要求,这种方式有其优点所在,如数据的可比较性,评价的统一性等,但从另一角度看,这种方式无法以同样的成本获取更优的监测数据成果,即无法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是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工作,实际上还涉及其他部门,如农业部门的土壤与农产品协同监测、其他相关部门的污染源头管控监控(如农药废弃物、畜禽养殖粪污等)、自然资源部门的生态空间管控等等,其工作产生的业务信息、监测数据/信息、专项调查、研究成果等,目前未能实现部门间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联合监管机制,多源数据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和综合分析利用,用以支撑主业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应用。基于GIS、互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产生类似“业务孤岛”的效应,远不能达到现代化治理能力的要求。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业务运作核心部门,不能形成合力,技术力量、资源分散、项目建设重复,无法在资金应用、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统筹整合。
基于以上这些,建议建立健全以保障农产品质量为核心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机制,以农业部门为业务运作核心,联合生态环境、国土等其他相关部门,统一规划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实现资金、技术、业务应用、科研技术方面的优化整合,筑起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具体做法建议如下:
一是农业部门牵头,建立农用地土壤质量的健康档案,以保障农产品质量为核心,确保耕地等土地资源的安全利用。
二是优化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测监控机制,采用“常规普查+重点核查”等工作方式,灵活地运用各类技术开展监测监控。例如,加强地方特征污染因子(如土壤中的镉元素等)的监控;在特定时期(如灌溉期、洪水期等)增加流动性点位,获取更具有空间代表性的数据等。
三是深入推动土壤与农产品的协同监测与研究,综合考虑农业生态空间管控要求,提高农用地综合效益与质量。除持续加强土壤与水稻、小麦等重要农产品的协同监测外,继续开展土壤与其他重要农产品(玉米、蔬果等)的协同监测与研究,应充分考虑地方差异、生产条件等因素,通过耕地质量定点监测等,了解和掌握土壤肥力及环境质量的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指导科学种植与施肥管理,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此外,应重点加强涉农业的空间用途转用管理,优化村庄布局,为耕地精细化保护与差别化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量。
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责任考核机制。建立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土壤环境安全为核心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责任考核机制,应科学制定相关考核指标,综合考虑农产品其他的考评/产品认证制度,如绿色食品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等,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促进部门联动,以考促治,加快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技术研究,深入研究土壤、水等环境影响因子与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之间的科学规律及联系等,加强数据/信息的分析、挖掘及综合应用,从源头上保障农业生产优良的生态环境,以最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成本获取最优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是推动监测监控系统数智化转型建设,同时,建设基于GIS等综合技术的统一的应用业务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整合与业务化应用。
联名人: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