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谭景谦
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承载着极高期望。
一、资源配置痛点
1.区域发展差异与协同困境
各城市之间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资源浪费严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欠发达城市因资源和能力有限,难以融入大湾区整体产业协同体系,导致区域协同发展难以有效推进。在跨区域项目规划、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和城市的协调,往往因职责不清、沟通不畅导致效率低下,项目推进受阻。
2.培育人才高校缺少、人才流动活力受限。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高校数量不足、学科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例如,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储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湾区产业创新和升级的速度与质量。另外,“人员双向流动难”成为制约大湾区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之一。内地与港澳居民在出入境、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差异,使得人员流动便利性大打折扣。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面临社保衔接、税收政策差异等问题,内地居民赴港澳工作也面临签证限制、职业资格认可等障碍,严重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抑制了大湾区的发展原动力。
二、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优化资源配置的建议
1.实施差异化战略。根据各城市的资源、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如澳门可依托其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发展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并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在旅游客源互送、旅游产品联合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惠州、江门等城市可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制造业基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居等产业,与核心城市形成产业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大湾区整体产业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2.构建多层次协调合作机制。建立由省级政府主导,各地市政府参与的多层次协调合作机制。在省级层面,设立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大湾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协调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等宏观决策;在市级层面,建立城市间的产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产业发展信息,协商解决产业合作中的具体问题,如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等。同时,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在产业协调中的作用,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等方式,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序推进。
3.加大投入科技创新用以产业链。整合大湾区内的科研资源,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研发,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例如,香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与内地企业合作,开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将科研成果在内地进行产业化转化;内地企业也可借助香港的国际化科研平台,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技术资源,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4.健全人才和科研成果激励机制。设立大湾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放宽海外高端人才的签证限制、居留许可等政策条件,为海外人才在大湾区工作、生活提供便利。鼓励大湾区科研人员在国际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参与国际科技标准制定等活动,提高大湾区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5.拓展“湾事通”平台应用。“湾事通”平台作为大湾区数字化便民服务的“智慧中枢”初显成效,但应强化其功能整合与拓展,在跨境支付领域,医疗服务方面,教育板块,整合大湾区优质资源,提供更多便民的服务和功能。另外,目前港澳居民在内地办理事务仍面临诸多不便,如身份证换领、驾驶证业务办理等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应加大自助设备投放力度,在大湾区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口岸、社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增设自助终端,节省时间与办事成本。同时,拓展自助办理事项清单,涵盖社保查询、税务申报、水电费缴纳等,让居民随时随地享受便捷服务,畅享大湾区融合发展红利。
6.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成立专家小组或者组织机构,专门处理跨区域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提高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效率。
7.数字经济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粤港澳三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发展、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例如,共同建设大湾区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共享利用;制定统一的数据隐私保护法规和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保障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通过实施上述一系列措施,打破地域限制,各城市间的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实现资源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为全球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