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王维红
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为科普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国务院出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科普法》修订也在有序推进,全国上下掀起科普热潮,科普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新时代新征程,科普面临新形势。当前,创新发展正在进入新的空前活跃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普必须为科技创新赋能添力,充分发挥科普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构建科普“软实力”战略支撑。科普实践需要全面创新,科普建设需要全面加强,科普能力需要研究科普的新内涵、新探索、新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方案。
新时代新征程,科普面对新需求。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和2010年的3.27%相比,提高了10.87个百分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4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接近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8.0%。伴随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科普的需求也开始发生深刻转变,“知识补课”不再是公众的首要需求,科普亟须把握时代需求,尽快向“价值引领”转变。从公众需求来看,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对科学内容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为科普工作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从发展趋势来看,科普不再局限于科技领域,而是与教育、文化和健康等多个领域实现跨界融合,更加贴近公众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吸引力和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科普需要新转变。科普工作和科普高质量发展同样必须适应变化、把握变化、驾驭变化,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推动科普实现多方面转变,包括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社会化协同转变,由发展公益性事业向统筹做好公益性科普事业与市场化科普产业转变,由重点优化科研环境向营造全社会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转变,由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向更加注重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变,由传统传播、展示为主向新媒体新技术融合互动转变。特建议如下:
一是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认识。提高政治站位,突出科普价值引领。要将科普工作主动融入广东省新发展格局,突出科普工作的政治属性,强化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高质量科普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科普集团“科普南粤”品牌为引领,构建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阵地“六位一体”高质量市场化科普服务体系。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把体系优势转化为服务发展优势,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建设科普公共平台,建立公共、及时权威的科普公共服务。建立科普人才资源库,涵盖科普创作、活动策划、咨询服务等各领域专业人才的科普专家库,打造市场化的科普产业和公益性的科普事业。科普理念须从“教化式灌输”转向“融入式服务”,科普手段须从传统方式转为信息化方式,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技术开展高质量科普将成为新的发力点。这更需要发挥科普的服务大局、价值引领作用,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石”,构建科普“软实力”战略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建设有利于相关工作的推动,发挥好网络科普力量作用。把网络科普队伍作为重要新生力量支持和培育,引导其传播正能量、增强科学性,同时,整治网络传播中反科学、伪科学的内容,以及以科普的名义欺骗群众、扰乱社会、影响稳定的行为。聚焦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群众关心度比较高的前沿科技,推出一批弘扬正能量、公众喜闻乐见的优质科普作品,大力提升科普原创能力。
四是依托广东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科普工作统筹协同。强化关键部门责任,发挥广东科普集团的作用,以市场化思维与公益推动为抓手,推动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推进机制,推动基层科普工作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开展科普实践活动,提升科普组织力,打造高质量省市、部门科普合作项目,构建上下联动、广东一盘棋的科普工作格局。
四是加强广东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普职称改革。建立健全科普培训体系,研究制定科普工作业绩评价标准;职称改革是提升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调整和完善职称评定标准,可以更好地激励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学普及活动,畅通科普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通道。
联 名 人:区子安,王声效,庄守堃,黄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