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冯松柏
内容:
一、近岸海水养殖的基本情况
我省海岸线资源、海湾资源丰富,拥有渔业乡(镇)88个,渔业村1084个,渔业户50.4万户,渔业从业人员123.83万人,2023年,全省海水养殖357.28万吨总产量中,近岸养殖342.99 万吨,近岸海水养殖发展水平较高。
近岸海水养殖关系到沿海众多乡镇和百万渔民的生产生活,为做优做强我省近岸海水养殖,推进“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对湛江、阳江、珠海、汕头等我省主要的沿海渔业大市进行调研,并重点对阳江的海水养殖情况作了深入了解。拥有沿海镇15个,渔业村93个,渔业从业人员9.86万人的阳江,海水养殖产量80.03万吨,养殖面积2.33万公顷,其中近岸养殖产量48.12万吨,占60.1%,近岸养殖面积1.32万公顷,占56.7%,养殖从业人员3.22万人。目前,阳江市近岸水产养殖和海水种苗孵化生产已基本形成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养殖技术和人员队伍不断提升。已建成了以对虾、牡蛎、罗非鱼、海水优质鱼、泥蚶为主的具有阳江优势的水产养殖基地,其中牡蛎产量达33.99万吨,对虾产量达11.64万吨,蚝苗年产量超45亿粒、虾苗年产量超50亿尾、海水鱼苗年产量超28亿尾,海水鱼苗年产量占全省的1/3。同时,一批先进的工厂化、高位池、越冬棚、小棚养殖等技术应用的养殖项目已全面推广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二、近岸海水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殖产品附加值低。近岸养殖名特优品种占的比例较少,养殖产品的整体产值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并造成恶性竞争,拉低了产品的经济价值;部分水产品加工多以冷冻制品、粗加工品(鱼丸等)为主,精深加工比例较低,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二)养殖模式亟待升级。近岸养殖模式大多数以粗放式为主,技术含量低,抗风浪能力差,综合效益低下,且大多密集成片,海水交换差,环境自净化能力弱,导致养殖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和病害频发。
(三)技术创新不足,技术人员稀缺。近岸养殖入行门槛低、品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养殖户靠的是“祖传经验”和自己摸索出来的技术,大部分是人工操作,人工劳动占比很大,人工成本越来越高;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不少养殖人员年龄越来越大,后代不肯子继父业,后继无人。
(四)环保政策趋紧,环境保护压力加大。随着《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等环保政策法规的实施,近岸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相对较高,治理成本大幅度上升,不少个体养殖户只能关闭养殖场,一定规模的养殖大户也表示无所适从。
(五)渔业灾害频繁,减灾措施仍需加强。渔业是受气候影响很大的一个行业,目前沿海各市虽然已建立了海洋渔业环境监测网络,但监测、预报体系仍须继续完善。渔业病害防治网络相对落后,对许多水产养殖病害缺乏及时有效的预报和控制措施。由于养殖生产性保险尚未建立健全,筹集复产资金成为养殖业恢复生产的最大困难。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出台适合各地实际的海水养殖发展总体规划和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据海岸带、近远海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合理规划布局现代海水养殖示范区,严格控制养殖规模;构建海水养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海水养殖与环保产业、碳汇产业等新业态深度融合;从源头上梳理并完善鼓励支持绿色水产养殖的经济政策、科技政策、环境政策和税收政策。
(二)加强养殖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水质、底质等环境指标的变化;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减排、集约高效、种养结合、立体生态等标准化健康养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整改,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养殖海域的生态修复投入,推广种植海草、投放贝类等生物修复措施,引导近岸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三)做优品牌战略,推动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梳理并筛选我省海洋渔业优势产品,基于市场机制推进品牌论证与定位,依托行业支柱企业,打造海水养殖业“名、优、特”品牌产品矩阵。研究构建品牌产品下沉销售渠道,以产品可溯源、政府信誉背书等措施对品牌产品实现赋能,提升海水养殖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拉开基层市场产品层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带动渔业高端市场发展。
(四)做强海水种业,提升养殖品质。加快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繁、推”海洋良种体系,开展技术攻关,研究推进水产品原种良种技术,尽快建成优质鱼苗、虾苗、蟹苗、蚝苗育种中心;建设国家或省级水产良种场;鼓励大型水产养殖、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水产种业企业。
(五)做强科学养殖,提高生态效益。统筹推进传统养殖模式改良提升,推动海岸带立体养殖、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海洋牧场等新养殖模式渐进替代传统平面养殖,提高近岸海水养殖生态效益和生产潜能;探索发展多元化生态养殖,逐步研究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推进智慧渔业倒逼水产养殖行业加速洗牌并进行转型升级。
联名人:梁峻荣,黎鸣山,区子安,庄守堃,林德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