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助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25-01-16 16:21:3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郑晖

  内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急速转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国家政策为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

  与城市相比,乡村发展较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较为滞后,乡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乡村小学生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5.2%,焦虑风险检出率为25.7%;乡村中学生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0.0%,焦虑风险检出率为43.6%。孤单、自卑、狭隘、自私、不爱交际、做事极端等不健全性格,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不强等,都是农村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再加上中小学阶段本身就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所以关注乡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成为了当前农村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和乡村在资源配比上仍不均衡,乡村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资源较为匮乏,能为他们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也明显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心理健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农村,由于经济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不管是家庭或学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不够。农村家庭中,父母一辈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即使父母双方都在孩子身边陪伴,也难以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还会因为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出现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各种心理问题。乡村老师缺乏心理健康专业常识,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未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只注重解决表面问题,无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短缺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明显不足,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经费和专职教师,周边没有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机构,学生即使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难以及时被发现和干预,不仅影响学业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今后步入社会更面临更多的适应困难和生存问题。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突出

  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其中60%以上的留守儿童集中在6-13周岁的中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风险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部分留守儿童长期接受隔代监护,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支持,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导致性格较为内向,也容易产生自卑、自我封闭、怨恨、情绪不稳定、社交困难、违法违纪等心理行为问题。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容易成为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伤害的对象,从而导致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区域协同,多方联动,资源共享,解决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短缺问题

  1. 以县镇为单位,建立区域性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和专业队伍,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咨询辅导服务,定期面向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业务指导、技能培训。

  2. 县镇教育部门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协作机制,为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医疗帮助。

  3. 获取其他社会渠道的专业支持

  除政府资源外,积极获取其他社会渠道的专业支持。例如,广东团省委12355项目在各地推动线上线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线上APP可以提供心理测评,心理咨询,AI陪聊等,在每个县(市、区)建设12355线下服务阵地、成立12355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12355青少年服务进学校、进社区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另外,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安排,将“12356”作为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号码并于近期陆续开通运行,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乡村中小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社会资源,获得专业服务和支持。

  二、加快建设针对乡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县级教育部门应加强针对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切实提高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的成效。

  1. 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科普动画、短视频、宣传文章、课程、讲座、活动、游戏等形式,定期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和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2. 重视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与筛查,定期开展乡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为重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支持和专业干预,及时化解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

  三、重视乡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

  县镇教育部门、民政部门、乡镇政府等应根据乡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现状,有针对性开展关爱、帮扶、教育工作,适当倾斜心理健康服务与公益服务资源。加强留守学生父母和监护人的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开设家长学堂,举办亲子活动,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对子女的养育和陪伴质量,守护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