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杨焕
内容: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也是我省在产业空间紧约束下的必由之路。但我省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占比高的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提升转型步伐还有待加快,一方面中小企业转型需求颇为迫切,因为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人工成本高、招聘困难、生产效率不高、生产成本偏高、市场竞争激烈等诸多问题,亟需通过“智能制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管理,从而巩固提升核心竞争力,但同时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又存在企业转型主观意愿不强、数字化服务平台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
一、主要存在问题
1.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受限于传统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受当前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数字化转型的投资回报方面存在疑虑,企业投资主观意识明显不足。同时,中小企业使用非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存在明显短板,难以与数字化系统有效集成,从而增加数据采集难度。
2.服务商供给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由于技术欠缺,在转型过程中依靠提供专业方案和经验集合的第三方平台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省级资源池入选服务商超500家,但大部分服务商提供的是面向整个行业的通用性解决方案,在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积累还不到位,无法满足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服务商缺少“软件”与“行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难以深入了解不同行业企业的工艺技术、转型特性、需求痛点并作出专业诊断。
3.缺乏精准对接的数字化服务平台。由于缺乏精准对接服务平台,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服务商,另一方面,服务商因无法接触到合适的企业而面临业务空置,无法充分发挥其技术和服务优势。由于企业与服务商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企业难以全面了解服务商的技术能力和服务质量,而服务商也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具体需求,企业和服务商之间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
4.人才短缺制约数字化转型进程。大部分中小企业原有员工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数字化转型人才,无法满足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目前大部分院校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的专业设置较为单一,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与产业结合的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5.政策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远低于发展成熟的产业集群,难以争取到国家、省市转型政策奖补资金支持。
二、对策建议
1.加强政策引领支持。一方面,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如安徽合肥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经验,针对辖区产业结构和分布情况,研究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等。另一方面,落实好技术改造补贴和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对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相关投入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减低企业转型成本,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积极转型。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和培训,让更多的企业感受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好处,并了解转型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2.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应以产业为导向,搭建更多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数字化服务平台,遴选和引进深耕行业、长期驻守的数字化服务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培育优质数字化服务商,帮助引导中小企业加速融入数字化转型。通过打造产品服务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低成本的实用性强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转型降本增效。推动免费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落实落细,依托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采用购买服务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诊断服务,免费帮助企业提供低门槛、看得见、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如合肥市打造“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星火大模型交叉赋能,汇聚应用、专家、服务商、资本市场四大资源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各类服务和支持,政府面向中小企业发放“小微数字礼包”(含1-2万元的企业消费券),推动1.7万家企业上云用数。
3.加强细分行业试点样本复制推广。按照轻量化改造、高性价比服务、短工期实施、易复制推广等原则,提炼数字化改造可复制推广的样本。落实规上先行、规下跟进、分批实施的部署,及时总结行业成功经验,批量化复制推广到相同行业,实现“示范一个、试成一批、带动一片”。推动龙头企业和行业商协会组织构建行业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转型升级。如合肥市支持长虹美菱建立工业互联网“菱云”平台,赋能产业链上下游1700余家企业,接入设备终端约2.4万台。
4.锻造数字化转型人才矩阵。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素质复合型数字化智能化人才。挖掘行业“懂行人”,在各行业挖掘本土既懂行业工艺技术,又懂数字化的专业人才,以懂行人为引领,破解供应商与行业之间的认知壁垒,整合行业资源,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协同。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围绕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和典型场景,加强企业和高职学校人才联合培养,开发一批针对性强的数字技能课程,遴选建设一批各行业的数字化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