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对洪涝灾害的提案

2025-01-15 10:17:48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洪水是我省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率高、致灾巨大。2024年,粤北发生特大洪水,受灾人口过16万,死亡人数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省未来洪水防治形势应更为严峻,本提案将从山区土壤改良促进森林质量提升和水土保持两方面,分析我省洪水灾害防范形势,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现状与问题

  (一)土层薄瘠制约山区森林质量及其洪水调蓄功能

  森林被誉为“绿色水库”,我省“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面积广袤,是重要的防洪抓手。

  我省山区土层薄瘠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一百余年来森林砍伐频繁,造成表土层大量流失。土层薄瘠也制约着我省山区林木生长及其洪水调蓄功能。在我省山区,幼树一般尚能正常生长,但随林木生长对土壤质量的需求增加后,就开始生长不良,导致成熟林和过熟林的公顷蓄积量仅为全国均值的50%-60%,我省乔木林公顷蓄积量59.9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94.8立方米)的63%。

  除洪水调蓄功能外,土层薄瘠也严重制约着我省森林的其它诸多生态功能,如生物多样性、固碳等。山区土层薄瘠问题的解决,对筑牢我省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绿美广东”具有重大意义。

  (二)崩岗治理未能全面推进,侵蚀泥沙易影响河道行洪

  水土流失是造成江河淤积、加剧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我省长期重视崩岗治理,2024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若干措施》,着重强调“推进崩岗连片治理”。七十余年来,治理工作长期聚焦于村庄与生产生活密切区域,大部分崩岗分布于深山区,长期未作治理,每年仍产生巨量泥沙,在粤北某地区,已发现一些山区小河流因此而成为“地上河”,洪灾隐患大。

  (三)极端降雨形成大量裸露滑坡迹地,易产生强烈水土流失

  极端降雨易诱发山体滑坡,常在林区形成大量的裸露迹地,这些滑坡迹地后期植被的自然恢复将非常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土壤中缺乏种子库,而由风力搬运来的种子,也会因雨季的径流冲刷难以驻留地表。如不进行人工干预,华南高强度降雨后期将导致强烈水土流失,甚至诱发新的崩岗。

  二、对策建议

  (一)进行山区土壤改良,促进森林质量及其洪水调蓄功能提升

  我省山区土层薄瘠,密实风化壳出露普遍,建议政府加快组织科技力量研发针对密实风化壳的土壤化方法。可考虑直接采用机械挖掘的方式造就疏松土体,仅限于受损林地中实施。我省山区每年因火烧、采伐、病虫害等造成的受损林地多,生态修复是林业部门的职责,在生态建设领域,必须重视做好退化公益林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工作,针对每年新增的受损林地,逐年实施治理,改善森林的洪水调蓄功能,确保生态平衡稳定。

  (二)全面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推进崩岗治理,保障河道行洪,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4 年 9 月14 日,水利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 《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指导意见》旨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明确社会资本按国家相关要求,采取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方式,其中提及崩岗综合治理方面工作。

  常规的崩岗治理以拦沙坝等工程措施为主,单个治理费用常高达数十万,这显著限制了崩岗治理的推进。我省《崩岗侵蚀生态治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目前正在编制中。该技术主要以植物措施进行崩岗治理,无需大型机械施工,可大幅降低治理费用。在治理过程中做好林区滑坡迹地的生态修复,暴雨后形成的滑坡迹地大部位于深山区,交通不便,常规生态修复方案依赖大型机械施工,不宜采用。崩岗侵蚀的生态治理模式中,包含一种非工程措施的、针对侵蚀劣地的植被快速恢复技术。该技术费用低且环境扰动小,可较好地应用于滑坡迹地的生态修复。可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三)构建系统落实的工作体系,有效应对我省未来洪水灾害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多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其中一是我省自然资源部门出台《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5年底前,完成不少于100个乡镇的1∶10000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和不少于100处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健全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在科普方面,编制并推广普及符合地方实际的地质灾害防灾科普材料。开展“百名专家联千村(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培训行动,深入1000个行政村、学校举办地质灾害防治(南粤)论坛,加强行业沟通交流,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二是全面落实林长制,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体系作用,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自省委作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以来,全省122个县(市、区)已打造193个绿美广东示范点。2022年以来,省林长办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履职尽责,推进科学绿化,强化资源管护,打造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转化、共享绿色生态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