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乡村农文旅融合短板弱项,促进广东和美乡村建设的提案

2025-01-15 10:17:2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王声效

  内容:

  近年来,我省各地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实省委“1310和“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在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亮点纷呈、成绩斐然。

  一、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当前,由于各地对国家和地方支持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在理解和落实方面存在的差异化现象,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一是交通便利性不足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如有的乡村自然风光优美,有大片的茶园和果园,发展了以观光采摘为主的农文旅项目。但是地处偏远,道路状况差,公共交通网络不完善,游客进出不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农文旅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景区内的停车场、厕所、休息区等公共设施数量不足或布局不合理,餐饮、住宿设施的卫生条件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二是产业融合深度方面形式单一和产业链条短。

  多数乡村农文旅融合仅停留在简单的观光采摘、吃农家饭等初级阶段,缺乏对农业、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意开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竞争力。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形成,各产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农产品附加值低,旅游消费场景有限,难以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效益最大化。如有的渔村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渔家文化,开展了一些海上观光、海鲜美食等旅游活动。但渔业与旅游的融合不够紧密,游客对渔业生产过程参与度低,产业链条短,未能充分挖掘海洋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是文化内涵挖掘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不足

  部分乡村对自身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导致文化内涵体现不足,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底蕴和灵魂。如,有的古村落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了古村游览、民俗表演等旅游项目。但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导游讲解缺乏深度和内涵,游客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古建筑,体验感不强。

  四是品牌营销推广意识方面较为淡薄

  许多乡村农文旅项目缺乏品牌建设意识,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乡村农文旅项目的营销推广主要依赖传统的线下宣传和口碑传播,缺乏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营销手段的有效运用,导致游客来源单一,市场范围狭窄,市场影响力不足。

  二、建议意见

  我省正处于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工作,在各地财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可重点抓住有高价值的“点”,围绕其短板弱项,进行整改提升,最终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效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农业部门为牵头单位,协同交通部门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契机,对高价值可以发展乡村农文旅融合的项目,优先加大对乡村道路建设和维护的投入,提高乡村道路的通达性和路况质量,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方便游客进出乡村。

  (二)完善配套设施。农业等部门部门进一步指导有关乡村更加合理规划和建设乡村旅游景区的停车场、厕所、休息区等公共设施,提升餐饮、住宿设施的卫生条件和服务质量,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三)深化产业融合深度。

  指导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多元化的农文旅融合产品,如农事体验、民俗节庆、文化创意等,打造特色旅游项目,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销售与旅游购物、餐饮等环节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旅游消费场景,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

  (四)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与创新发展

  组织专业人员对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和整理,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讲好乡村旅游“故事”。同时,鼓励对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开发具有时代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

  (五)加强品牌营销推广树立品牌意识。

  引导乡村农文旅项目树立品牌建设意识,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独特性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创新营销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推广活动,提高乡村农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六)强化政策支持与协同,引进专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对国家和地方支持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解读,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乡村农文旅企业和从业者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加强农业、旅游、文化、交通、环保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引进专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旅游规划、管理、营销及文化创意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本土人才,建立健全乡村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开展针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专业培训课程和实践平台,提高本土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联名人:吴振先,辛宇,朱锦英,邱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