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进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一重要指示为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中小学“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课程与资源分布不均
学校和学生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容易被其他学科所挤压。大部分学校科学课程整体构建与开发能力不足,课程开发存在盲目、重复、无序的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指导。同时,全省各地科学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珠三角地区拥有众多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粤东西北地区则缺乏类似的设施,难以提供同样的科普体验。
(二)师资专业化水平整体落后
普通中小学普遍缺乏具有专业科学知识的师资队伍。科学课大部分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上课,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训练。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尤为匮乏,限制了科学教育的多样性和广度。科学教师普遍缺乏接受专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专业素养难以得到提升。
(三)育人模式尚未彻底变革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教育从以往的知识和技能为本位,转向以能力和素养为本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中心,关注具体知识点的教授,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跨学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未能真正在课堂普遍实现。同时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较少,能够开展项目式等促进创新学习的机会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四)家校社协同联动机制的保障缺位
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配合。当前家校社协同联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参与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仍未建立,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缺乏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和规范性的参与渠道,家庭中开展科学教育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二、建议与对策
(一)丰富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
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议省教育厅组织编写具有广东特色的基础教育科学教育读本,开发科技文化融合课程,把科学教育与非遗传承结合起来,粤剧、茶叶制作、广彩瓷烧制、剪纸、阳江剪刀锻造、潮州金银錾刻、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等,让学生在探索其科学原理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十五五”期间每年培育遴选100门科学教育线上精品课程,全省推广应用。精选1000个校外科学教育基地,如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知名科技企业等。建设VR线上科学教育展厅,丰富数字化科学教育课程资源。政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场馆建设、维护,确保开放时间及次数等相关要求,形成常态化机制。
(二)加强专兼职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全省统一设置科学课程教师、教研员配置标准。省市区三级教研部门联动,开发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系列课程资源,完善科学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体系,实现培训全覆盖、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双提升”。把科学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持续增强各学科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每年在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轮流举办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典型案例。每年举办全省科学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培养一批南粤科学教育名师名家。
(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推动科学教育走深走实
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以万计,采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激励举措,鼓励科技企业、文化机构与教育机构共同开发科普教育项目。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全方位合作。支持企业与中小学合作,开发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共同培训科学教育师资,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科研职业体验中心,支持科技人员兼职从事中小学科学教育。建立省域科学教育专家资源库,在省内开展宣讲和指导,丰富“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把服务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劳动教育情况纳入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指标,在年度质量报告呈现,提高职业院校专业设备设施和实践场所的使用率。
(四)建设具有南岭特色的科学教育支持体系
建议省教育厅发起成立粤港澳地区科学教育大联盟,定期举行专题研讨活动,推动粤港澳地区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各级妇联把科学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大讲堂的重要内容。街道和乡镇定期组织科学讲座、工作坊和科普展览,将科普活动与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省市共建一批科普教育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绘制出版广东省科普教育地图,方便各地各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探索校外新天地。定期举办粤港澳地区青少年科技创客节,举办创客项目竞赛和科学教育研讨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坚持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中。鼓励大众媒体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把科普教育与流行文化、热点事件结合起来,确保科普内容的时效性和趣味性,提高全民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