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一、案由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国家先后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强调要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由省教育厅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措施》,明确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积极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但是对标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的目标要求,我省科学教育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亟待补强。
1.教育资源配置有待优化。一是科学教育硬件设施配备不足和使用率低现象并存。与珠三角地区的城区中小学相比,农村地区及粤东粤西粤北的中小学存在科学实验室不足、科学设备仪器配备不齐全等较大差距。部分学校即使配备有基本的实验器材,但是利用率低,实验课开课率不高,导致学生缺乏科学实验,影响了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是不同地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力量差异较大。在学历水平、专职教师数量上,城区学校教师远高于农村学校,珠三角地区远高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研水平上,城区示范学校又远高于其他普通学校。
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亟待改进。一是对科学课程重视不足。部分学校存在科学课程课时被压缩的情况,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受升学影响,科学课程被占用的现象增多。同时,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与生活实际脱节、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融入不足等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对科学前沿的认知。二是教学方法创新不足。约60%的科学课堂仍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占比低。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不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社会资源参与科学教育机制尚待完善。发达地区校外科学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但普遍存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供需对接不畅的现象,各类优质校外科普基地与科技场馆的数量及开放度有待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积极性还未有效调动,因地制宜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特色。
二、相关建议
1.强化教育资源统筹分配
一是用好当前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粤东粤西粤北及农村地区中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和科学教育教学设备置换更新;建立区域内科学实验室和设备、校园科学馆的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二是以盘活区域内科学教育师资存量为主,通过“校内转岗、区域培训、校外众筹”等方式充实、优化科学教师队伍,确保欠发达地区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科学教师,缩小城乡教师之间的差距。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以专兼职结合的方式配备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三是将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任科专职教师要求、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等纳入日常教育督导,保证学生在科学课上进行分组实验,确保科学课程课时足额开设。
2.深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一是组织我省教研力量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特色开发中小幼一体化的科学课程设计,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使课程更加符合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科学素养特点。二是推广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等过程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趣味实验、科学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三是在中学阶段,可针对性地选拔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实施拔尖人才计划,为拔尖学生配备导师,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路径。四是将前沿科技成果融入教学,努力构建科学教育的未来课堂、未来课程,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AR、VR学习场所,支持定制式培养科学创新人才。
3.汇聚多方资源,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
一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科技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与附近中小学校对接建立合作关系,打造“15分钟便捷服务圈”,共同开发科学教育资源。一方面,充分利用科技工作者资源参与“科学+”校本课程体系开发,“请进来”校园开展科学专题讲座、科学实践指导等活动;另一方面用好相关机构实验室、科研设施等资源,为中小学生“走出去”开展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从而拉近学生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心中那颗向往科学的种子发芽成长。二是建立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平台,征集、筛选科学教育实验试点的优秀课程以及社会各界“科学公开课”优质资源,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在线科学课程和实验资源。同时强化资源对接、调度机制,组织优秀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为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和教师提供远程辅导和答疑服务,补充欠发达地区科学教育资源短板。